中医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中医理论 > 针灸治疗 > 正文

针灸反应经络不良反应

——●●●聚焦热点●●●——

查分预约> 有奖猜分> 考后关注>

【概述】

本节所述的经络不良反应,系指通过针灸刺激(包括各种穴位刺激)的激发,在循经感传中或气至病所后所出现的一些损伤性反应。有称之为循经感传的劣性效应。现代最早报道于1959年。自七十年代起,随着循经感传现象引起普遍重视,这种情况日益增多。近年来,有人一次就报道42例之多。作者也在临床上遇到过多例类似现象。

一般认为,尽管这种现象目前尚不能作出圆满解释,然而,它确实存在,且可给机体带来一定的功能障碍,或者造成某些器质性病变,必须认真对待。

【损伤原因】

其确切原因尚不清楚,据已有资料,可能包括下列因素。

一、刺激量较强:多见于应用激发循经感传或气至病所的手法时。其刺激量往往较一般针刺刺激量要强。我们遇到的四例经络不良反应,有三例是应用气至病所手法时出现的。

二、低年龄:据观察,此类现象10岁以内儿童多见。

三、体质因素:针刺诱发的一些可见经络不良反应(如皮丘带、循经皮症等),以循经感传显著而又有皮肤过敏史者多见。

四、疾病因素:在病人身上,当循经感传达到病所时,常会诱发出原有病症的某些症状。如冠心病患者,感传至心前区,可出现心律失常、心绞痛、胸闷气短等。有的则可加重原有症状。我们曾遇一病例,原有右侧面部痉挛症,经针灸及其它方法治疗后已经控制半年左右,因心慌胸闷要求针剌治疗,针左内关穴,针尖朝上,患者自觉有一股带状酸胀感沿手臂内侧由腋下过颈部上左脸从头顶向对侧感传,当传至右侧面部时,突然诱发痉挛复发,不能自止。自此后,尽管用多种方法而未能控制。

【临床表现】

主要有下列二类。

一、功能性障碍:出现循经的抽痛、麻木、抽搐,并可呈现或伴有内脏功能失调,如上传至膀胱时,有尿急;至腹部有腹痛;到胃区,有胃部灼热、恶心呕吐;到胸部,呼吸困难、胸紧闷、心悸,胸痛;到颈项,有咽干、吞咽困难;到眼时,视物不清、头晕目眩。还有在针刺麻醉时,循经感传到术区,创痛加剧,出现有节律性跳痛,并感到循经感传通不过切口时,有强烈的冲击感。尚可出现局部或大片感觉缺失。

二、器质性病变:目前以皮肤出现循经性病理改变最为多见。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循经皮疹,包括扁平苔藓样皮疹,湿疹样皮疹、密集性小水泡样皮疹以及红色丘疹等。

(二)、循经出血带,往往是先形成带状红斑,进而形成丘疹,最后循经血管脆性改变,红血球渗出,而成循经出血带。亦可出现循经瘀血斑。

(三)、循经皮丘带,即循经产生荨麻疹样改变。与此同时,可伴全身发热,体温升高0.5℃~1℃,多汗,脉快等。

除上述外,尚表现为其他多种不同形式的症状和体征。

【预防方法】

因对其确切原因不明,目前尚无有效预防之法,可试采取以下措施。

一、对循经感传敏感且有体质过敏者,宜避免采用激发气至病所的针刺手法。

二、经络不良反应可反复诱发。故有此反应史者,亦应慎用激发循经感传的方法或手法。

【处理方法】

一、功能性障碍:多为一过性的、可逆性的,当症状出现后,只要立即停止刺激,即可迅速或逐渐恢复,不需特殊处理。然而也有例外,作者曾遇到一例病人,原有右侧面肌痉挛史,经中药及针灸治疗后已停上发作。此次因冠心病心绞痛要求针灸治疗。为针左侧内关穴,用气至病所手法(提插加小捻转结合迎随补泻),患者自述有一热胀感沿手臂经肩颈上传至左侧面部,突感右侧面部一阵抽动,诱出面肌痉挛复发,当即去针,但痉挛未止。随访3月,一直未能恢复。这类病人应给予适当的治疗。

二、器质性病变:可采用病损的对侧本经穴位,或同名经交叉对应点进行针刺治疗。疗效不满意时,宜配合刺络拔罐、俞穴注氧、耳穴压丸或贴磁、头针在病侧或对侧循经取穴治疗等方法,也可采用其他中、西医疗法。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