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提升中医药防治重大疑难疾病能力、创新中医药临床诊疗模式、提升中医临床科研能力,开展中医经典病房建设工作,根据《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重点中医医院建设指导意见》,制定本指南。本指南所指的中医经典病房是在中医经典理论与名老中医经验指导下,运用中医主导的方法和技术开展各种急危重症和复杂疑难病诊疗的临床科室。中医专科医院、民族医医院的经典病房建设参照本指南执行。
一、建设目标
中医经典病房应通过运用中医经典理论与名老中医经验指导临床,充分发挥中医特色与优势,积极探索运用中医主导的方法和技术,开展各种急危重症和复杂疑难病的诊治工作,形成中医诊疗方案并向其他临床科室推广,达到全面提升中医临床诊疗水平以及中医服务能力的目标。具体指标方面,主攻病种中医参与治疗率应达100%,主攻病种中医为主的治疗率应达90%。中医特色治疗技术应达到5个以上。
二、建设内容
(一)加强基础设施设备配置
1.中医经典病房原则上应设置为独立的一级科室,床位数应≥30张,业务用房面积应≥1000平方米。
2.中医经典病房应设置重症监护单元并配置相应的监护抢救设备,重症监护单元病床数应≥4张;或与重症监护科位于同一楼层,重症监护科床位数不低于医院核定床位数的1%。
3.中医经典病房应设置中医综合治疗室,面积不少于30平方米,配备针具、灸具、砭具、火罐、刮痧板、治疗床、恒温箱、通气排气设施等。
4.中医经典病房应设置独立煎药区或与医院煎药室建立优先快捷配送机制,有条件的医院可配备临方炮制室,支持和保障中医经典病房膏、丸、散等临方制剂的制备和使用。
5.中医经典病房应根据临床需要配备必要的设备,主要包括:
(1)一般设备:快速血糖仪、血压计、体温计、体重计、医用冰箱、心电图机、微量泵、输液泵、营养输注泵、冰帽、吸引设备、中心负压吸引设备、供氧设备、中心供氧设备、空气消毒机、呼吸湿化治疗仪等。
(2)中医诊疗设备:包括中医床边治疗设备、中医康复设备等,有条件的医院可配置中医四诊采集分析设备,如中医舌象采集仪、中医脉象诊断仪、中医经络检测仪等。
(3)抢救设备:可根据收治病种结构,配置相应的抢救设备,如多参数监护设备、心脏除颤器、简易呼吸器、呼吸机、多功能抢救床、气管插管设备等。保障纤维支气管镜、电子冰毯、升温降温机、转运车、转运呼吸机、转运监护仪、辅助循环、血液净化机、床边X光、床边超声、床边生化血气仪等抢救设备能够随时调配使用。与重症监护科位于同一楼层的,可与重症监护科统筹使用抢救设备。
(4)专科设备:根据主攻病种的需求,应配备相应的专科设备。
(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1.人员配备
人员梯队应配备学术带头人、科主任、主治医师、住院医师和中医护理人员。开展中医康复治疗的应配备中医康复人员。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原则上应占科室执业医师总人数比例≥90%,中医药院校或中医护理专业毕业或系统接受不少于100学时中医护理知识与技能培训的护理人员比例≥90%,原则上,医院还应配备能够提供中药临床药学服务的高年资中药药师。
学术带头人应是在中医行业内理论和临床实践均有较高造诣与声望的名中医,如:国家级名中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教师或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等。科主任应具备扎实的中医经典理论基础和较高的中医临床思辨能力,从事中医临床实践工作10年以上,有急危重症及疑难病救治实践及经验,原则上应具有高级职称,同时具备较强的管理能力和综合处置协调能力。医师团队成员应具备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具有相关专业中西医学术背景及专科实践技能,有较强的中医思辨能力和急危重症处理能力。住院医师应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原则上应完成急诊科、重症医学科轮训。医师团队内应有1名具备主治医师职称的人员负责临床和科研等相关数据统计工作,并配合医院信息部门做好相关信息维护工作。
护士长应具备扎实的中医经典理论基础和较高的中医临床护理综合能力与素养,从事中医临床护理工作10年以上,有急危重症及疑难病护理实践及经验,具有护理中级以上职称,同时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和综合处置协调能力,带领护理团队辨证施护,开展具有明显中医特色的专科护理服务和传播中医养生防病知识等。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普通护理及专科护理技能,同时需要加强护理中医内涵建设。
中医康复人员应具备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与基本康复技能,能通过药物、手法、运动、器械等方法开展康复治疗并进行康复指导。
提供中药临床药学服务的中药药师应掌握中药药理知识和常用制剂的制备技能,能开展中药临床疗效及中药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对超剂量或毒性中药饮片的临床应用进行指导与监管。
2.人才培养
以临床需求为导向、以学术为纽带,通过中医经典理论、中医临床思维与中医诊疗技术的培训、外聘名医专家、外出进修等多种形式,打造一支具备传承创新能力及学术后劲的中医经典人才队伍。
开展临证跟师,通过“师带徒”形式,系统挖掘、整理、继承、应用名医的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为高层次中医人才成长提供平台。组织开展系统学习,制定中医经典理论、学术思想、诊疗方案、特色疗法等学习计划,开展中医经典学习活动,开展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和省级名中医远程会诊和教学查房,营造浓厚中医氛围。加强学术交流,通过外出进修、学术研讨、案例分析等方式,提高运用中医经典理论救治急危重症及疑难疾病的能力。
(三)提升急危重疑难病救治能力
1.明确学术思想。结合地域及人群病症特点,在中医经典理论指导下,系统梳理中医经典文献,融合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和地域流派的学术思想,经过临床实践验证,确立适合自身的有利于中医经典病房发展的学术指导思想与理论体系。
2.确定主攻病种。立足医院实际,根据科室特点与定位,选择3-5个急危重或疑难疾病作为主攻病种,优先选择各单位中医重点专科或区域诊疗中心所在的科室病种。
3.研究制定并推广诊疗方案。针对主攻病种,在保障医疗安全的基础上,广泛挖掘地方流派特色、遴选中医民间特色技法,结合名老中医临证经验和医院临床实践基础,梳理总结诊治思路,通过临床实践,优化形成中医为主的中医经典病房主攻病种诊疗方案并推广应用。
(四)加强临床科研一体化建设
中医经典病房应重视临床科研一体化建设,通过建立中医文献数据库、名医经验数据库、中医循证医案数据库、中药药物反应数据库等平台,为临床诊疗提供数据和理论支撑。明确临床科研方向,落实科研计划,积极参与院内制剂研发,每年应有一定数量的科研成果转化,推动中医急危重症临床研究的发展。
三、运行机制与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和部门协调
医院应组建由院长担任组长的管理小组,为中医经典病房的建设提供场地、人员、技术、绩效等方面的支持。医院职能部门应与中医经典病房形成沟通协调机制,落实建设需求,在多学科协作、临床研究、设备购置与调配、药品供应、信息化建设、中医药科普宣传等方面给予指导与支持。医院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重症监护科室与中医经典病房的联动运行机制,以保障危重病人的安全。中药煎药室应积极配合急危重症抢救,保障中药急煎和配送。
(二)加强住院管理和风险评估
中医经典病房应严格管控医疗风险,采取院前整体评估、住院全面沟通、院后跟踪随访的阶段管理模式,关注患者住院过程的风险评估及管理。入院前,根据患者病情程度、疾病发展趋势进行综合判断,与患者及家属详细沟通中医经典病房的治疗及用药特点,按规定签署入院及用药知情同意书,结合患者病情及治疗意愿进行分诊,必要时应咨询相关专科意见,把握住院指征,并进行风险评估,做好风险防范措施及预案。入院后,严格贯彻落实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充分发挥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和优势,并根据病情发展变化灵活决定以中医为主导的治疗方案,以及把握危重病人转入重症监护单元或重症医学科的时机,为多系统多器官复杂疾病患者提供多学科会诊服务,加强医疗质量防控,保障医疗安全。出院后,通过电话、微信群等方式进行跟踪随访,与院后防病健康宣教相结合,降低院后复发、病人失访的风险。
(三)加强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
重视中药疗效及安全性监测,因病情需要使用超剂量或开具毒性中药饮片的,应符合相关规定,并与患者签订《知情同意书》、严格落实双签名制度;重视中药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制定药物不良反应干预措施操作规范;有条件的医院应安排中药师参与相关工作。
(四)加强对优秀中医药人才的培育
中医经典病房的医疗人员应具有较高的中医思维与辨治能力。医院应制定符合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的相关政策和制度,如师带徒制度、脱产跟师制度、外出进修制度、人才引进及考评制度等,以鼓励中医经典病房医疗人员持续提高中医水平。
(五)加强对中医诊疗模式创新工作的保障和扶持
中医经典病房的诊疗模式是以中医主导治疗急危重疑难疾病,是有别于普通科室的全新探索与创新。医院应在科室绩效考核、人员职称评定、诊疗设备配置、中医特色技术开展、特殊中药运用等方面给予相关的政策和制度倾斜,以保障中医经典病房在发展中坚持中医特色与优势。
附:
中医经典病房医护技术技能要求
1.中医经典病房医师应掌握的技术技能
(1)能够独立辨证治疗各种中医急危重症及本科室主攻病种;
(2)掌握常见急危重症的现代医学救治技术;
(3)掌握针灸、刮痧、拔罐、放血等中医急救技术;
(4)掌握中医治未病和康复技术;
(5)掌握胸痹心痛、心悸、厥脱等重症心电图识别:如不稳定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等;
(6)掌握急性中毒的诊断和中西医救治原则与方法;
(7)掌握心肺脑复苏术,气道开放技术,电除颤等操作规范;
(8)根据主攻病种及专业方向,应掌握相应的专科操作技能,如深静脉穿刺置管术,胸腔、腹腔和心包穿刺术,腰椎穿刺术,骨髓穿刺术等。
2.中医经典病房护士应掌握的技术技能
(1)掌握中医护理工作内涵及流程,进行中医临床诊疗信息采集及病情评估,做好用药观察,中药煎服法的宣教和服药管理;
(2)掌握中医经典病房内的院内感染预防与控制原则;
(3)掌握常见急危重症的中西医急救护理和辨证施护;
(4)掌握急危重症患者的监护技术及急救护理操作技术;掌握擦浴、刮痧、拔罐等中医技术;
(5)掌握各种抢救设备、针灸、火罐等物品及中西药物的应用和管理。
(6)掌握实施本科室主攻病种的中医护理常规。
发布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