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助理医师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临床助理医师 > 答疑精选 > 正文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

——●●●聚焦热点●●●——

查分预约> 有奖猜分> 考后关注>

【提问】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突触后膜对哪种离子的通透性增加引起的???

【回答】学员hxggg,您好!您的问题答复如下: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略称EPSP。是指由兴奋性突触的活动,在突触后神经元中所产生的去极化性质的膜电位变化。这种去极化超过阈值时,就产生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亦即产生动作电位。在猫脊髓运动神经元中,刺激对应Ia群的向中纤维时所产生的EPSP在1 1.5毫秒内达顶点,以后则大致按指数函数下降,10 - 20毫秒内回到静息电位水平。这时,突触下膜在化学递质作用下,引起细胞膜对Na+、K+等离子的通透性增加(主要是Na+),导致Na+内流,出现局部去极化电位。称此电流为突触后电流(postsy-naptic current),结果发生膜电位变化,亦即产生EPSP。递质的作用即离子透性的增大约在1毫秒内结束,以后EPSP将按膜的电时间常数消失。与这种化学传递的EPSP相对应,电传递的EPSP是因突触前纤维的动作电流,通过电紧张的结合,流到突触后神经元而发生的,其时间过程也与动作电位的时间过程大致对应。 特点:(1)突触前膜释放递质是Ca2+内流引发的;(2)递质是以囊泡的形式以出胞作用的方式释放出来的;(3)EPSP是局部电位,而不是动作电位;(4)EPSP是突触后膜离子通透性变化所致,与突触前膜无关。

【追问】突触后电位是什么意思,不是超极化么

【回答】学员hxggg,您好!您的问题答复如下:

突触后电位 postsynaptic potential 略称PSP。也可称突触电位(synaptic poten- tial)。这是突触传递在突触后神经元中所产生的电位变化。有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另外还区别为以化学传递物质为媒介的化学传递所产生的突触后电位与以突触前神经元的动作电流进行电传递而产生的突触后电位。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去极化性质,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多数场合是超极化性质,并通过膜电导增加的短路效应使其它的电位变化减少。当这些突触后电位总和超过去极化侧的阈值时,便产生动作电位。 突触前膜将递质释入突触间隙后,经扩散到达突触后膜,作用于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或化学门控通道,引起后膜对某些离子通透性的改变,使某些带电离子进出后膜,突触后膜即发生一定程度的去极化或超极化,从而形成突触后电位。

【追问】请问:突触后电位,简单就是前膜因Ca2+内流引发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从而使得Na+内流,引发去极化,产生电位吗?

有位老师说(3)EPSP是局部电位,而不是动作电位;

为何突触后电位是局部电位,不是动作电位呢?

【回答】学员quanquan008,您好!您的问题答复如下:

突触后电位 postsynaptic potential 略称PSP。也可称突触电位(synaptic poten- tial)。这是突触传递在突触后神经元中所产生的电位变化。有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另外还区别为以化学传递物质为媒介的化学传递所产生的突触后电位与以突触前神经元的动作电流进行电传递而产生的突触后电位。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去极化性质,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多数场合是超极化性质,并通过膜电导增加的短路效应使其它的电位变化减少。当这些突触后电位总和超过去极化侧的阈值时,便产生动作电位。

所以,突触后电位是局部电位,不是动作电位。达到一定程度,才产生动作电位。

祝您顺利通过考试!

★问题所属科目:临床执业助理医师---生理学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临床助理医师-高效定制班

2025年课程

4180

查看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