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实践技能考试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医师实践技能考试 > 中医/中西医 > 正文

拔罐及起罐方法

为方便广大考生复习,医学教育网整理了中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的相关内容,以供参考:

拔罐方法

临床拔罐时,可根据不同的病情,选用不同的拨罐法。常用的拔罐法有以下几种:

1.留罐法:又称坐罐法,即将罐吸附在体表后,使罐子吸拔留置于施术部位10~15分钟,然后将罐起下。此法是常用的一种方法,一般疾病均可应用,而且单罐、多罐皆可应用。

2.走罐法:亦称推罐法,即拔罐时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肤或罐口上,涂一层凡士林等润滑剂,再将罐拔住。然后,医者用右手握住罐子,向上、下或左、右需要拔的部位,往返推动,至所拔部位的皮肤红润、充血,甚或瘀血时,将罐起下。此法适宜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部位,如脊背、腰臀、大腿等部位。

3.闪罐法:即将罐拔住后,立即起下,如此反复多次地拔住起下,起下拔住,直至皮肤潮红、充血,或瘀血为度。多用于局部皮肤麻木、疼痛或功能减退等疾患,尤其适用于不宜留罐的患者,如小儿、年轻女性的面部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4.刺血拔罐法:又称刺络拔罐法,即在应拔部位的皮肤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或用皮肤针叩打后,再将火罐吸拔于点刺的部位,使之出血,以加强刺血治疗的作用。一般刺血后拔罐留置10~15分钟,多用于治疗丹毒、扭伤、乳痈等。

5.留针拨罐法:简称针罐,即在针刺留针时,将罐拔在以针为中心的部位上,约5~10分钟,待皮肤红润、充血或瘀血时,将罐起下,然后将针起出。此法能起到针罐配合的作用。

起罐方法

起罐时,一般先用一手夹住火罐,另一手拇指或食指从罐口旁边按压一下,使气体进入罐内。即可将罐取下。若罐吸附过强时,切不可用力猛拔,以免擦伤皮肤。

【操作方法】

l.侧法用手背近小指侧着力于治疗部位,肘关节微屈,靠前臂的旋转及腕关节的屈伸,使产生的力持续地作用在治疗部位上。

2.立法用小指、无名指、中指背侧及其掌指关节着力于治疗部位,肘关节伸直,靠前臂的旋转及腕关节的屈伸,使产生的力持续地作用在治疗部位上。

【操作要点】

l.侧法在操作时要求肘关节微屈;立法在操作时要求肘关节伸直。

2.着力部位应似球形或瓶状。

3.着力部位应吸附于治疗部位上,避免往返拖动。

4.侧法的攘动幅度在120°左右,即腕关节屈曲时,向外攘动80°;腕关节伸直时向内控动40°。立法动幅度在60°左右,即腕关节中立位至背伸60°范围内进行操作。

5.前臂的旋转及腕关节的屈伸要协调一致。

6.往返持续用力。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综合笔试课程

2024年好课

3980

查看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