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临床医学理论 > 妇产科学 > 正文

宫颈癌的基础知识-妇产科学指导

——●●●聚焦热点●●●——

查分预约> 有奖猜分> 考后关注>

宫颈癌又称子宫颈癌,系指发生在宫颈阴道部或移行带的鳞状上皮细胞及宫颈管内膜的柱状上皮细胞交界处的恶性肿瘤。

宫颈癌在早期临床表现可无任何症状,或仅在阴道检查时,可见表浅的糜烂,或有一般慢性炎症如少量白带等;中期常有白带增多、腥臭,阴道不规则出血,骶尾、臀部及大腿部的持续性疼痛,膀胱、直肠侵时可出现排尿、排便障碍等表现。

子宫颈癌在世界各地都有发生,是人体最常见的癌瘤之一,不但在女性生殖器官癌瘤中占首位,而且是女性各种恶性肿瘤中最多见的癌瘤,但其发病率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我国宫颈癌的发生,在地理分布上的特点是高发区常连接成片。各省宫颈癌相对高发区的市、县也常有互相连接现象。总的趋势是农村高于城市、山区高于平原。根据29个省、市、自治区回顾调查我国宫颈癌死亡率占总癌症死亡率的第四位,占女性癌的第二位。宫颈癌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各国、各地报道也有差异,我国发病年龄以40~50岁为最多,60~70岁又有一高峰出现,20岁以前少见。

宫颈癌的治疗

手术及放疗都是宫颈癌的有效治疗措施,化疗是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可根据病情早晚,患者全身情况以及本人的意愿,选择恰当而满意的治疗方法。

一、放射治疗

宫颈癌的放射治疗可分为:腔内放射治疗和体外放射治疗。

腔内放疗是以封闭的放射源进行近距离的放疗的一种方法,特点是治疗距离短,在放射源周围剂量下降的梯度很大,因此可给予肿瘤局部高剂量,减少周围组织的受量。

宫颈癌放疗缺点是:

①需要价格高昂的放疗设备和专业训练的技术人员;

②约有2%~5%的宫颈癌对放疗不敏感;

③有5%~10%的病人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直肠膀胱反应。

二、化学治疗

化疗是全身性治疗方法,适用于治疗晚期病例。以往都认为化学疗法对宫颈癌的疗效不够理想,缓解率低,缓解期短。对于晚期病人,也只能起到减轻痛苦、延长生命的姑息作用。近年来随着新抗癌药物的不断问世,给药途径的改进,多种药物的联合应用等,在治疗宫颈癌中,化疗已成为有效的辅助疗法,既可用于晚期病例或与手术、放疗联合应用,也可以用于治疗复发癌。化学药物能直接作用于肿瘤,有些药物还能增强放射治疗的生物效应。

三、中医治疗

宫颈癌治疗与中医药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如增效解毒方面,中医药与手术、放化疗相结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和防止癌肿的转移。对于手术后病人,临床多运用扶正祛邪的原则辨证施治。

对于晚期或有复发性转移,已不能采取手术及化疗等方法治疗的患者,运用中医药保守治疗,可减轻痛苦,延长生存期。

宫颈癌早期症状不明显,经确诊属中晚期者较多,该病又以中老年高发,年老体弱病例也并非少见,纯放疗、化疗恐难以承受,单“以毒攻毒”或祛邪抑瘤之药也不能奏效。因这些均属攻击性治疗,毒副作用大,只能进一步损伤人体的正气,加重病情,而促使病情的恶化。

而“无毒抗癌绿色疗法”则在祛邪抑瘤的同时不损伤人体的正气。该疗法采用调补肝脾肾,固护冲任,扶正为主,辅以清热利湿,解毒化瘀,以人为本,整体抑瘤。不仅具抑杀癌细胞的效能,而且有调整机体免疫,改变机体的内环境,使机体产生自身的与癌细胞抗衡的能力,同时又能诱导癌细胞逆转向正常细胞分化,对人体无任何毒副作用。

“无毒抗癌绿色疗法”还可提高宫颈癌的远期疗效。虽然,宫颈原位癌的5年存活率为100%,早期浸润癌5年存活率是95~100%,但中晚期宫颈癌效果不理想,因而宫颈癌总的5年存活率在59.8%.治疗后康复时间越长,复发越少,10年以后复发的机会较少,绝大多数在3年内复发。手术、放疗、化疗若与“无毒抗癌绿色疗法”结合,既或抑杀残存的癌细胞,又可改善脏腑的功能,增强体质,延长康复期,从而提高了宫颈癌的远期疗效。

辨证施治

1、肝郁气滞型

主证:胸闷脘胀,胁痛易怒,小腹疼痛,白带增多,微黄夹血,阴道流血夹瘀块,舌紫黯或有瘀点,苔薄白或微黄,脉涩或弦。

治法:疏肝解郁,化湿解毒

2、湿热瘀毒型

主证:带下增多,赤白相兼,色黄如脓,或如米泔,腥臭带血,阴道流血,暗紫或有瘀块,口苦咽干,腰及小腹疼痛,便干溲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

治法:清热化湿,解毒散结

3、肝肾阴虚型

主证:腰膝酸软,赤白带下,色黄夹血,阴道出血,量多色红,舌红少苔或光剥,脉细数或弦细。

治法:滋补肝肾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4、脾肾阳虚型

主证:神疲乏力,腰酸肢软,四肢畏冷,下肢浮肿,白带清稀而多,崩中漏下,舌淡体胖,苔白润,脉沉细或细弱。

治法:温肾健脾,祛寒散结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