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医学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基础医学理论 > 微生物学 > 正文

棒状杆菌属简介

棒状杆菌属

白喉棒状杆菌:人类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白喉的病原体。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染色:G+一端或两端膨大成棒状,菌体粗细不匀,着色不均,排列不规则(字母V、L或栅栏状),用Albert染色法后有明显的异染颗粒,主要的成分是核糖核酸和多偏磷酸盐,具有鉴定意义。

2、培养特性:营养要求较高,在吕氏血清培养基上生长形成细小、灰白色S型小菌落(形态典型,异染颗粒明显);在亚碲酸钾血平板生长,可以将亚碲酸钾还原成碲,使菌落呈黑色。

(异染颗粒:棒状杆菌属细菌用Neisser或Albert等法染色,菌体内出现节段浓染或深染的颗粒,与菌体着染颜色不同,称为异染颗粒)

3、白喉棒状杆菌是咽喉部常见的正常菌群,当携带了棒状杆菌噬菌体时,可产生白喉毒素,成为有毒株。

4、对湿热敏感,对干燥、寒冷抵抗力较强。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致病物质:

1)白喉毒素(主要致病因素):棒状杆菌噬菌体基因编码,毒力和抗原性很强。由A肽链和B肽链组成,其中A肽链有毒性功能。医学|教育网搜索整理而B肽链可与宿主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心脏、神经、肾上腺等)协助A链进入易感细胞内。

毒性机制:蛋白质合成中必需的延伸因子→灭活→抑制肽链延长→蛋白合成受阻→组织变性坏死

2)索状因子:破坏线粒体,影响细胞呼吸和能量产生。

3)K抗原:抗吞噬,有利定植。

2、所致疾病——白喉

传染源:病人、带菌者

传播途径:呼吸道(飞沫)

易感人群:6月-5岁

潜伏期:2-7天

白喉棒状杆菌在呼吸道局部繁殖,分泌外毒素,产生炎症反应,组织坏死,形成假膜,一旦脱落,易引起呼吸道阻塞,甚至窒息死亡。外毒素进入血液,与心肌细胞和外周神经细胞结合可引起心肌炎、外周神经炎等症状,如软腭麻痹、吞咽困难等。

白喉病后、隐性感染、预防接种均可获得免疫力。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包括细菌学检查和毒力试验

取标本、涂片镜检等。毒力试验可采用动物实验。

预防采用白百破混合疫苗,即白喉类毒素、百日咳菌苗、破伤风类毒素的混合制剂(DPT混合疫苗)。治疗采用抗毒素血清和抗生素。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4课程

3980

详情>>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