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互动交流
首页 > 护理理论 > 中医护理 > 正文

湿温护理方法/病因病机/辩证论治

湿温是感受湿热病邪引起的温热病,多发生于夏秋雨湿较盛季节。本病发病缓慢,病势缠绵。临床以身热不扬、汗出不解、头重身困、胸闷腹胀、苔腻、脉濡为主要特征。西医学中的伤寒、副伤寒、沙门氏菌感染等疾病的表现,基本与本病相似。

1、病因病机

外邪暑湿伤人、脾虚湿盛内外合邪而发病。

(1)长夏初秋,暑湿当令,湿热偏盛;当人体正气不足御邪能力低一时,感受时邪而病。

(2)饮食失节,损伤脾胃,脾运不健,水湿内生,复感湿热之外邪而发本病。

(3)湿邪重着粘滞与热邪相合蕴蒸不化,胶着难解而病程缠绵难愈。

(4)初期湿热阻遏卫表,继而传至气分,滞留中焦,病程较长。

2、辩证论治

(1)湿遏卫表:

证候:身热不扬、午后热甚、头重如裹,身重肢困,胸脘痞闷,苔白厚腻,脉濡缓。

治法:轻宣化湿。

主方:藿朴夏苓汤、三仁汤。

(2)气分湿热:

证候:发热、汗出不解、胸闷腹胀、纳少泛恶、口粘而渴、溲赤便溏、或大便秘结,或胸腹透发白,舌苔黄腻、脉滑数。医学教育网搜|索整理

治法:清热化湿。

主方:甘露消毒丹。

(3)邪入营血:

证候:身热液甚、烦躁不安,甚者高热神昏谵语,循衣摸庆,或见皮肤斑疹、便血、鼻衄、齿衄,舌绛少苔,脉细数。

治法:清营凉血、解毒开窍。

主方:菖薄郁金汤合犀角地黄汤。

3、辩证施护

湿温属温病类,病邪依卫乞营血顺序传变,湿热之邪阻滞中焦,损伤脾胃功能,以消化系统症状最为突出,必要时严格执行消化道隔离与消毒工作。辩证施护参照“风温”有关护理内容。重点做好以下各项护理。

(1)温遏卫表证:

①中药宜偏温服,药后取微汗。

②观察体温、舌苔变化,注意有无出现由卫分传气分的先兆。

③饮食以素半流为宜,忌食生冷瓜果,以免助湿恋邪而延误病情。

(2)气分湿热证:

①严密观察体温、脉象的变化,重视观察胸腹部白、红疹的透露情况,观察其色泽、润枯、分布,及透发的时间。若颗粒饱满、光泽晶亮、透发均匀,为正气充盛,湿热之邪有外透之机,是佳象。反之则为正气不足,津气枯竭,邪毒内陷之危候。

②皮疹为粉红色的压之针尖大小疹点,约10~20个左右,是邪由气分传入营分的表现。此时应观察神志有无异常表现,警惕湿热邪毒传入营血,内陷习包的重证。

③高热烦渴应补充水分,予流食,食多汗的水果,如西瓜、甘蔗水。热退邪减可逐渐改素半流饮食。切忌饮食骤然增加而导致病情反复。

④中药宜偏凉服用

⑤高热不退,可配合物理降温及针刺退热。

(3)热入营血证:

①中药中宜偏凉服,以防助热动血。

②加强口腔护理和褥疮护理,预防口腔感染及褥疮。

③了解和观察大便的色、量、性状,如有可疑,及时留取标本送检(潜血试验等)。

④如发现下腹部突发剧痛、拒按,腹壁紧张,则提示有穿孔可能,立即报告医生。并做好输血准备或请外科医师会诊。若下血过多,面色苍白,汗出肢冷,血压下降等为气随血脱之险候,应及时抢救。

⑤有皮肤斑疹者,做好皮肤护理及保护,预防感染。

4、养生指导

特别强调饮食调护,宜清淡、软烂、少油腻或易消化食品,少食多餐;忌肥甘厚味,防“食复”。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护士资格考试

2020年新课

1580

立即购买
热点推荐:
考生必看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