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育网手机站

登录/注册

平凡岗位的守护者

2013-12-04 09:45 来源:医学教育网

  黄亚利从1997年参加工作后,一直从事临床护理工作,先后在急诊、外科、五官科、儿科工作,无论在哪个岗位都能尽职尽责,任劳任怨,对工作一丝不苟,并感染着周围的每一个人,忠实地实践着一个白衣天使的神圣职责。

  工作之初,在急诊科工作,急诊科有许多农药中毒的患者需要洗胃,洗胃时经常有患者把呕吐物吐到衣服、裤子上,这种时候,她从不嫌脏,只是将患者侧卧防止分泌物、呕吐物误入气管,并且把患者口鼻分泌物仔细擦干净。有一次,一个服用了一瓶有机磷农药的患者洗胃时,气味过于浓烈,她自己也被薰得吐了,她一面吐一面仍一手紧紧扶着患者,一手抓好洗胃管,保证患者的安全。病人的健康和安全在她心中永远是第一位的。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她坚持的情怀。有一天,病房收治了一个10岁的女性患儿,经了解这个女孩子父母双亡,只有一个75岁的爷爷相依为命。她带领儿科护士一起给患儿捐款,并细心的买来一日三餐和各种生活用品,并代为支付全部住院费用。患儿痊愈出院时,淳朴的老人说不尽感谢的话,直说遇到好人了。

  2003年,中国爆发“非典”疫情。当时医院对“非典”了解的不多,只知道是一种新型烈性传染病,治疗方法、传播途径的阻断都在摸索中。医院当时抽调护士时,她主动请缨上了“非典”病人防治第一线的隔离病区。“非典”流行时,正值4、5月份,、天气闷热,但在隔离病区内,护士要穿三层隔离衣裤,戴防护眼罩和18层以上的口罩、二层手套,穿上雨靴,全身上下密不透风,穿上这身“行头”不动也会汗流浃背,更别说还要在隔离区给病人做治疗,按要求处理各种垃圾。再艰难每一件事她都按要求一板一眼全部落实。进一次病区8小时,期间不能喝水、吃东西,也无法上厕所。每次工作出来,把隔离衣、口罩一脱,全身湿得像从水里捞出来一样,可她从不言苦和累。收治的第一例患者是从疫区过来的,咳嗽、发热,病人自己非常恐惧。电视里每天都在播放新的死亡病例人数,她的心中也有恐惧,但她不能在病人面前表露,只是鼓起勇气面带微笑不停的给患者打气。虽然与患者越是近距离接触,风险越大,但一个医务工作者强烈的同情心,促使她反复的与患者谈心,给予安慰,让患者不再觉得孤单害怕。

  调到儿科当护士长以后,工作更忙了,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她几乎把所有时间和精力都投到了工作中,顾不上家里。家中父母常取笑说:“吃饭时你是家里的人,做事时你是医院的人。”为了不误事,手机24小时放在身边。有一次,半夜三点,有一个新生儿全身青紫,血管不好找,护士穿刺几次未成功,打电话给她,她二话未说,立即赶去医院,路上漆黑结果扭了脚,也管不了那么多,坚持走到医院,直到给患儿输好液,处理好才拖着伤腿回家。

  在医院,相对医护人员,患者是一个弱势群体,对他们的爱来自于一种时刻铭记的责任感和爱心。小孩进医院总是特别害怕,为了减少患儿的恐惧感,在病区走廊画上卡通图画,使病房更温馨。小孩子总是调皮,为了防止坠床,把床栏加高固定,确保安全。患儿的尿布、衣服常要更换,衣架不够用,给病房配上多夹子的晾衣架,满足患者需求。她力求在每一个细节上满足患者的需求,于细微处给予关怀。

  对患者倾注真情,以心换心,尽量站在患者角度考虑问题。有一次,一个患儿家属因为未能给她的小孩一次穿刺成功,就在科室破口大骂,她没有生气,而是仔细的给她解释、道歉,再想办法成功穿刺。因为她深知,家属骂是因为心中害怕,怕医院没有给予最专业、最好的护士服务,那是家属无能为力的。骂也是因为爱,因为对自己孩子深深的爱,所以心疼。她也为人父母,深深的理解这种心情,有时候家属需要的也是这样的一种理解,正是因为她能站在患者角度替他们考虑,她的心总是与患者的心紧紧贴在一起,才得到他们无限的信任。

  医学是一门永远追求进步、不断要求发展的科学,从参加工作她从未放弃过学习。她不但要求自我,还鼓励年青护士们自学成长,学习超前护理理念,及时捕捉护理前沿新动向、新信息。她极为注重护士业务能力的培养,因为只有拥有扎实的理论、过硬的操作技能,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为提高穿刺成功率,带领儿科护士一起反复揣摩,仔细研究角度、手法、深浅,使穿刺成功率大有提高。

  默默的奉献,辛勤的努力,既使她尝到了工作繁忙的苦,被病人责难的辣和愧对家人的酸,同时也收获了病人感激的甘甜,正是这种感激使她在贴近生命、触摸生命、挽回生命的护理之路上坚定地走下去。

相关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