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育网小编搜集了有关初级中药师考试的复习知识点,供广大考生参考;如下:
【来源】为茜草科植物白马骨或六月雪的全株。
【植物形态】①白马骨落叶小灌木,高25~45厘米。枝粗壮,灰色。叶通常丛生,倒卵形或倒披针形,长1.5~3厘米,宽5~15毫米,先端短尖,全缘,基部渐狭而成1短柄,柄长1~15毫米;托叶对生,基部膜质,顶有锥尖状裂片数枚,长1.2~2.5毫米。花无梗;丛生于小枝顶和近顶部的叶腋;苞片1,斜方状椭圆形,先端针尖,长约2毫米,白色,膜质;萼5裂,裂片三角状锥尖,长2.5毫米,革质;花冠管状,白色,长6~8毫米。内有茸毛1簇,5裂,裂片矩圆状披针形,长约2.5毫米;雄蕊5,花丝极短,花药长圆形;雌蕊1,花柱长约4毫米,柱头分叉,子房下位,5棱,圆柱状,2室。花期4~6月。果期9~11月。
生于山坡、路边、溪旁、灌木丛中。分布我国中部及南部。
②六月雪,又名:喷雪花、白雪丹、日日有、白荜蒲花。形态与上种极相似,惟叶较小,狭椭圆形或椭圆状倒披针形;萼裂三角形,亦较短。生态及分布均同上种。
【药材】干燥枝呈深灰色,表面有纵裂隙,栓皮往往剥离。嫩枝浅灰色,节处围有膜质的托叶,花丛生枝顶,花萼呈灰白色,5裂,膜质。枝质稍硬,折断面带纤维性。叶大部脱落,少数留存,绿黄色,薄革质,卷曲不平,质脆易折断。
【化学成分】六月雪全株含甙类及鞣质。
【性味】苦辛,凉。
【功用主治】祛风,利湿,清热,解毒。治风湿腰腿痛,痢疾,水肿,目赤肿痛,喉痛,齿痛,妇女白带,痈疽,瘰疬。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5钱(鲜者1~2两)。外用:烧灰淋汁涂,煎水洗残捣敷。
【选方】①治水痢:白马骨茎叶煮汁服。(《本草拾遗》)
②治肝炎:六月雪二两,过路黄一两,水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③治骨蒸劳热,小儿疳积:六月雪一至二两,水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④治目赤肿痛:路边荆茎叶一、二两,煎服,渣再煎熏洗。(《中医药实验研究》)
⑤治偏头痛:鲜白马骨一至二两,水煎泡少许食盐服。(《泉州本草》)
⑥治咽喉炎:六月雪三至五钱,水煎,每日剂,分二次服。(广西《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
⑦治牙痛:白马骨一两半,合乌贼鱼干炖服。(《泉州本草》)
⑧治鹅口疮:白马骨叶一握,稍捣,浸米泔,取汁洗口内。(《闽东本草》)
⑨治恶疮瘰疬,蚀息肉,白癜风:白马骨、黄连、细辛、白调(一作'白芷')、牛膝、鸡桑皮,黄荆等。烧为末,淋汁,以物揩破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