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眩是眼目昏花,晕是头脑旋转,二者同时并现,统称眩晕。其急性发作之重症,属于急症。眩晕之病证名虽始见于《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但在《内经》中早有记载。在《内经》、《伤寒论》中已有用针灸针灸治疗的记载,在《针灸甲乙经·卷之十》所述:“风眩善呕,烦满,神庭主之”。类似内耳眩晕病。该书还注意了用配穴治疗本证。到唐宋时期,治疗本证多用灸法,还使用火针,《备急千金要方》、《太平圣惠方》等有此记载。宋·窦材曾记录针灸治疗重症眩晕一则:“一人头风发则旋晕,呕吐数日不食,余为针风府穴”,并配合药物而“永不发”(《扁鹊心书·卷上》)金元时期,李东垣、张子和等采用放血疗法治疗本证。
现代医学中之内耳眩晕病等可归入本证范畴。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病因病机】
眩晕病因病机颇为复杂,如心脾气血不足,不能上荣于脑;肝肾阴精亏乏,肝阳上亢,上扰清空,跌仆所致头部损伤,瘀血阻滞等。这里仅选择急重常见的痰浊中阻所引发的眩晕加以论述。该证多因恣食肥甘或劳倦太过,七情过极等损及脾胃,健运失司,中阻气机,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发为眩晕。
【辩证分型】
痰浊中阻,症见眩晕阵作,旋转不已,耳鸣耳闭,难于站立,动则晕甚,呕吐恶心,胸闷脘痞,甚则汗出,面色苍白,脉象弦滑,舌苔白腻。
【治疗】
1.治则;化痰和中。
2.处方:风池、内关、合谷、丰隆。
3.方义:风池通于阳维,又为手足少阳之交会,能疏理三焦气机,通导清阳上升;内关通于阴经,为手厥阴之络,手厥阴与手少阳相表里,故取之能利气降浊,和胃止呕;合谷为手阳明之原,取此乃宗“头面合谷收”之旨;加胃络丰隆,涤化痰浊。
4.治法:风池针法同前,与内关用平补平泻法;合谷、丰隆施泻法。
5.古方辑录
《通玄指要赋》:“头晕目眩,要觅于风池”。
《杨敬斋针灸全书·下卷》:“头眩,眼目生花:神庭、上星、风池、肺俞、合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