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帮助即将参加2014年中医助理医师考试的考生顺利复习,医学教育|网搜集了相关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预祝大家取得好成绩!
大柴胡汤:
【分类】和解剂-表里双解
【组成】柴胡半斤(12g) 黄芩三两(9g) 芍药三两(9g) 半夏半升,洗(9g) 生姜五两,切(15g) 枳实四枚,炙(9g) 大枣十二枚,擘(4枚) 大黄二两(6g)
【用法】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效】和解少阳,内泻热结。
【主治】少阳阳明合病。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痞鞕,或心下满痛,大便不解或下利,舌苔黄,脉弦数有力者。
【方解】本方系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加大黄、枳实、芍药而成,亦是小柴胡汤与小承气汤两方加减合成,是和解为主与泻下并用的方剂。小柴胡汤为治伤寒少阳病的主方,加大黄、枳实、芍药以治疗阳明热结之证。因此,本方主治少阳与阳明合病,仍以少阳为主。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表明病变部位仍未离少阳;呕不止与郁郁微烦,则较小柴胡汤证之心烦喜呕为重,再与心下痞鞕或满痛,便秘或下利,舌苔黄,脉弦数有力等合参,说明病邪已进入阳明,有化热成实的热结之象。在治法上,病在少阳,本当禁用下法,但与阳明腑实合病的情况下,就必须表里兼顾。《医方集解》说:“少阳固不可下,然兼阳明腑实则当下。”方中重用柴胡为君药,配臣药黄芩和解清热,以除少阳之邪。轻用大黄并配枳实以内泻阳明热结,行气消痞,亦为臣药。芍药柔肝缓急止痛,与大黄相配可治腹中实痛,与枳实相伍可以理气和血,以除心下急痛;半夏和胃降逆,配伍生姜重用,以治呕逆不止,共为佐药。大枣与生姜相配,能和营卫而行津液,并调和诸药,为使药。总之,本方既不悖于少阳禁下的原则,又可和解少阳,内泻热结,使少阳与阳明合病得以双解,可谓一举两得。正如《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所说:“斯方也,柴胡得生姜之倍,解半表之功捷;枳、芍得大黄之少,攻半里之效徐,虽云下之;亦下中之和剂也。”
【运用】1.临床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下满痛,呕吐,苔黄,脉弦数有力为证治要点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2.兼黄疸者,可加茵陈、栀子以清热利湿退黄;胁脘痛剧者,可加川楝子、延胡索以行气活血止痛;胆结石者,可加金钱草、海金砂、郁金等以化石解郁。
3.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胆石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属少阳阳明合病者,均可用之。
【文献】《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柴胡证在,又复有里,故立少阳两解法。以小柴胡汤加枳实、芍药者,仍解其外以和其内也。去参、草者,以里不虚。少加大黄,以泻结热。倍生姜者,因呕不止也。斯方也,柴胡得生姜之倍,解半表之功捷;枳、芍得大黄之少,攻半里之效徐,虽云下之,亦下中之和剂也。”
临床报道:应用大柴胡汤加减治疗溃疡病急性穿孔,主要用于穿孔的第二期,患者可见舌红苔黄,脉数,发热,尿黄,便闭等症,辨证属里实热证。临床指征凡具备以下条件时,即可转入第二期治疗。①腹痛明显减轻;②腹壁肌肉紧张消失或局限在右上腹;③压痛局限在上腹或右下腹;④肠鸣音恢复或有排气排便。此时停用胃肠减压,开始进流汁,以大柴胡汤为基本方,辨证加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行气解郁之品。自1960年以来,用中西医结合非手术疗法治疗溃疡病急性穿孔398例,经第二期治疗,8070的病例在3天内体温恢复正常;97%的病例在5天内腹膜炎体征完全消失。远期疗效,经1-10年随访者共118例,其中良好者66例,占55.9%;尚好者37例,占31.4%(中华医学杂志,1974; 2:66)。
实验研究:本方有显著的利胆排石效果。方中柴胡、黄芩、大黄、生姜均有显著利胆作用。给予引起大鼠形成胆固醇结石的食物,可见大柴胡汤能明显地降低胆石形成率,并使胆石形成之体积明显减小,还能有效地降低血中中性脂肪(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81;4:240)。
【方歌】大柴胡汤用大黄,枳实芩夏白芍将, 煎加姜枣表兼里,妙法内攻并外攘。
【注意事项】斟酌。
【相关症状】舌苔黄 心下痞 呕吐 胁痛 腹满 腹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