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网校

首页 > 卫生网校 > 全科医师 > 正文

全科医师培养:提速尚需助力

  上海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第三期培训班于9月初开学,学员154人,比前两期大幅增长。今后两年,上海将继续加大招收规范化培养全科医师的规模,力争在2010年完成规范化培养1000名全科医师目标。

  然而,培养规模虽然扩大,与全科医师的巨大缺口相比仍显杯水车薪。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有待大步提速。

  上海合格全科医师不足百人

  按照国际惯例,每2500位居民配备一名全科医生,以上海常住人口1900万计算,至少需要7000名全科医师,而目前上海经过系统培训规范培养的全科医师不足100人。

  全科是相对于专科的一个学科概念。全科医师主要驻扎在社区医疗机构中,将预防、治疗、保健、康复、健康促进一体化,对医疗全程负责,主动为全社区居民服务,被称为居民“健康守门人”。世界卫生组织曾指出,未来的医疗服务应逐步转向以全科家庭医疗为主,倡议21世纪各国全科医生应占医生总数的1/2或更多。在德国,全科医生约占门诊医生的40%,平均每一位全科医生服务1878名居民。

  而上海现有8000名社区在岗医师,大多数是中专学历,且是专科医生出身,年龄偏大。社区缺乏高水平的全科医师,已成为阻碍实现“首诊在社区”的瓶颈。尽管全市22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经完全实现硬件标准化,在社区看病还能减免挂号费、诊疗费,但多数市民仍然大病小病都往大医院跑,原因主要是担心社区医师的素质不高,医疗质量不达标,把握不好转诊时机。

  收入低,培养班少人问津

  上海是全国最先启动规范化培训全科医师的城市之一。然而,从2000年至今,参加规范培训的学员总数不到350人。为什么全科医师培养的进展这么慢?

  首先,规范化培养全科医师的要求很高,培训历程相对较长。通常,医学院校本科生毕业后,要再经过3年以上专门的全科培训,并进行严格考核,才能获得这个资格。这对已经出了校门走上工作岗位的医师来说,显得比较吃力。

  其次,对“全科”的误解乃至轻视,造成全科规范培养班缺乏吸引力,报名寥寥。有些人认为全科医生就像万金油,没专长。由于百姓对社区医疗机构尚不信任,社区医生的病人较少,让不少人觉得没有用武之地,无法体现医生的自身价值。

  社区工作收入低,则是全科医师培养少人问津的根本原因。在上海,同样是本科毕业10年,在社区的收入完全无法和大医院的同学相比。此外,要成为规范化培养的全科医师,3年时间必须脱产学习,其间收入仅能维持基本的生活,这让不少有家庭负担的人望而却步。即使熬过了这3年,也有不少人不愿再到社区工作,而是另觅高枝。

  专家建议,大学定向培养社区医师

  为解全科医师稀缺之急,上海想了很多办法。比如加强对在岗的社区医生全科培训,各科医生组团出诊,邀请大医院专家担任“社区首席医师”等等。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群众对社区医疗的需求,但无论是在岗医师的“速训”,还是专科医师的客串,与真正的具有专业水准的全科医生多专多能,还有很大差距。

  专家建议,规范培养全科医师要提速,需要特殊的措施,可有以下两个途径:

  第一,逐步提高社区全科医师的待遇。收入即使无法像发达国家那样高于专科医师,也至少与其持平。当社区医师与大医院的专科医师有同样的社会地位,全科培养自然也会成为热点,能够吸引目前已在社区工作的医学本科生,以及大医院的住院医生跨入全科医生行列。那么,在两三年内让上海的规范化全科医师数量大幅提升就有了可能。

  第二,大学定向培养社区医师。现在,国内各大医学院都开设了全科系,但培养全科医生的比例离欧美70%以上的标准还有很大距离。为了促进夯实基本医疗服务体系的医改目标实现,可以借鉴国家培养免费师范生的成功经验,考虑对全科医学、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采用免费或低收费政策,签订培养合同,保证他们学成后服务社区,让社区全科医师源源不断。

精品课程

小儿推拿保健师

3980起

立即购买
热点推荐:
考生必看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