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公布,《意见》指出,到2020年,我国将初步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全科医生制度,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全科医生的目标……这一《意见》的出台,让全科医生的培养和使用现状再度引起市民广泛关注――
“我们管自己叫社区‘片医’”
7月18日上午10时,小寨路永松社区卫生服务站全科诊疗室,当班医生袁淑琴刚刚给第34位患者做完常规检查。“您下次来检查的时间是本周三,记住了。”在接水空隙,袁淑琴还不忘叮咛一脚已经迈出诊疗室的患者。
“这儿的大夫挺好,一般的病在这里都能治好,收费也不贵,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最主要的是就在小区门口,非常方便,我们这些上了年纪的人,如果去大医院的话,仅排队挂号都得一个多小时,熬不下来。”一位等待量血压的老年患者表示。
来这个社区服务站看病的患者还真不少,从上午九点到十点仅一小时间,全科诊疗室的接诊量就达到20多人次。他们中有的是来诊治一般的头疼感冒,拉肚子发烧等,但更多的是来与袁医生聊聊自己的健康状况,询问夏季饮食有哪些该注意的地方,以及夏季养生、冬病夏治知识等。如果不是袁医生身上穿着标志性的白大褂,忙着给前来看病的患者量血压、换药等,诊疗室的场面会让人误以为是老朋友们在谈心。
“袁淑琴是目前我们社区卫生服务站唯一的一名全科医生,她是个多面手,可以给高血压病患者上门做检查,给外伤患者换药,还组织小区居民参加健康教育讲座,为居民提供慢性病预防知识……”这家卫生服务站负责人介绍,其实全科医生类似于西方国家的家庭医生,主要工作是在社区内以门诊形式处理常见病、多发病及一般急症,并根据病人各自的情况建立家庭病床医疗档案。“社区的居民尤其是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都建立了健康档案,其中一些慢性病患者被单列出来,以便及时提醒患者来社区卫生服务站做常规检查,我们对辖区居民的健康状况也了如指掌,这有点像‘片警’的工作,我们管自己叫‘片医’,”袁淑琴这样总结自己的工作。
社区市民企盼更多全科医生出现
姬漫是电子城六二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疗科室主任,也是一名全科医生,之前在一家三级乙等医院上班,待遇不菲。2009年她参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后成为一名全科医生,在社区医院工作至今。“全科医生跟大医院的专科医生相比,也许我们工作能力与专业知识不如他们,但是我们对社区每个患者的健康状况、病史都非常了解,为他们提供的不仅仅是治病这样简单的服务。”
“有一次有个老太太来到全科诊疗室称自己胸闷气短。检查完了没发现什么问题,经过详细询问发现,原来是老太太与家人拌嘴了。在我们耐心劝导下,老太太心情平和了很多,称自己好多了。”姬漫说,小区居民和他们沟通交流,不一定是寻医问药,生活中他们遇到些不顺心的事,也会来倾诉。
社区卫生所的工作很繁琐,全科医生的工作要求更细致。除了门诊诊疗之外还要经常入户走访,关照小区居民健康状况。“医院对65岁以上的老人一年进行一次全面体检,70岁以上老人一月体检一次,75岁老人两周体检一次,80岁以上老人每周体检一次。这无疑增加很多工作量,另外病人有需要的时候我们都要随时待命。”姬漫大夫说,作为一名全科医生,她最大的感触就是如果没有奉献精神,这么大的工作量和工作压力是很难承受的。
7月20日上午10时,记者随姬大夫来到小区刘大爷家,75岁的刘大爷患有高血压、糖尿病,3个月前又做了膝关节手术,行动不便。“是姬医生来了吧?”记者与姬医生一行刚刚进门,里屋刘大爷就大声询问。姬医生边跟老人打招呼边走到床前轻轻地拉起老人的胳膊,开始给他测量血压。
“您交代的‘617’我都记住了,每天都按时吃药,有时候还下床活动呢。”刘大爷像个孩子似的开心地向姬医生“汇报”。记者了解后才知道,所谓的“617”是姬医生为了方便病人记住服药时间而发明的口诀,即早上6六点,下午1点,晚上7点为服药时间。
刘大爷表示:“全科医生在诊断治疗中都非常细致周到,我感觉自己现在像小孩一样被呵护,唯一不足之处就是全科医生太少了,大家都想享受医生上门服务。”采访中,多名社区居民都和刘大爷的想法一致,企盼更多的全科医生出现。
测量完血压,姬医生又对刘大爷的老伴吴阿姨交代,要让刘大爷每天晒晒太阳,不能吃带糖的补品,可以适当地吃一点钙片。怕老人记不住,她拿了一张纸,细细地把应注意的事项写下来。“社区医院这些全科医生真的和自己的亲人一样,儿子女子不在旁边,他们就像自己的孩子儿女一样贴心呢。除了他们的医术值得信任以外,上门服务是全科医生与大医院专科医生最大的区别。每次都是有叫必应,我很放心地把自己的身体健康交给他们这些全科医生。”吴阿姨感慨道,其实护士完全可以做量血压等常规检查的,但姬医生还是坚持自己亲自上门诊疗。
全科医生人数至少应再翻一番
“我市有220个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每个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都有不同数量的全科医生,他们都是通过转岗培训的方式上岗的。”据市卫生局相关部门统计,自2006年开始启动培训社区全科医生项目以来,培训人数达2700多名。
据悉,全科医生的培训一年分4批,每一批培训时间为3个月,社区基层医务人员持医师资格证都可以报名,授课由市卫生局统一安排,有统一的培训大纲。理论知识培训由医学院老师、市相关医院一线知名专家授课。培训合格后,颁发全科医生证书和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岗位合格证。持有全科医生证书、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岗位合格证和医师证的医生即为全科医生。
“目前全科医生还只是作为应急手段,要满足社区医疗人员需求,全科医生的人数至少还得翻一番。”市卫生局一名相关负责人表示,社区医疗机构的发展趋势就是要把全科医生这种上门服务的工作方式变成一种常态,而目前省市有关部门也正在加紧制定下一步全科医生的培训计划及与此相关的措施,一旦相关文件下发到市卫生局,他们会及时展开工作,为基层医疗部门培养更多的全科医生,让更多的市民能尽早享受到家庭医生的待遇。
“医师经过全科医生培训后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各科都有了更深入了解。”市卫生局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处处长刘璐介绍,很多人对全科医生的认识存在误区。很多人认为全科医生就是‘万金油’,什么病都能看,什么科都不精通。其实这些医生在读大学时本科阶段都是学习临床医学,到了研究生阶段才分科,所以全科医生与专科医生的医学基础水平是一样的,参加培训后只是业务能力增强与医疗服务意识的改变。
不愿做全科医生
缘于待遇低没保障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虽然全科医生给社区居民带来了极大便利,但一些社区医疗机构和医务工作者对此却大倒苦水。“社区全科医生不但看的病号多,有时我们还要兼着干护士的活儿,可待遇却与大医院的医护人员有很大差距,所以很多人不愿意做全科医生。”位于雁塔区电子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名姓肖的全科医生说,社区群众一开始并不接受全科医生,认为他们都是“半吊子”医生,不专业,甚至一些全科医生去小区走访,建立健康档案还屡次遭遇闭门羹。“这很打击一些医生的积极性,认为自己是主动为社区群众上门服务的,却被当做上门推销者而拒之门外,心里非常不是滋味。”肖医生说,“现在情况好多了,我们医院全科门诊每天的接诊人数从最初一天不到10人到现在的近百人,充分说明群众逐渐地接受了我们。”
“我们只是聘用人员,没有编制,而且工作环境与大医院相比,也有一定的差距,现在找工作不容易,选择做既辛苦待遇又不高的全科医生,很多人其实是无奈之下的选择,一旦有更好的机会,他们肯定会跳到大一些的医院或者待遇较高的私营医疗机构去上班,毕竟大医院机会多。”现已从社区医院跳槽到太白小区附近某私营医疗机构的孙医生表示,没编制、待遇低,发展前景不清晰是一些人不愿意做全科医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各种检查、药品收费也相对较低,致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收入不高,医护人员的待遇相对较低。因此,尽管市卫生部门在不断加大全科医生的培训力度,基层卫生系统全科医生仍然十分匮乏。
发展全科医生
还须配套政策及时跟上
社区医疗卫生机构是医疗事业最末端机构,直接面对社区群众,现在社区全科医生非常缺乏,怎样才能吸引更多医生加入全科医生行列,更好地服务社区居民?陕西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杨红娟认为,及时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杨红娟建议,相关部门应从三个方面来配合目前国家再次提出加大力度培养更多全科医生的政策,以便培养出更多的全科医生更好地服务社区群众。首先是出台编制、激励政策、保障等问题解决方案,让他们能享受到与大医院专科医生同等的待遇,使全科医生在专业发展,评定职称等方面与之拥有平等的竞争平台;其次是加大投入,改善基层机构的软硬件建设,为他们提供一个优良的工作环境,以激励全科医生更好地为群众服务;最后是倡导全社会提高对社区医疗认识,从内心接受全科医生,当社会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相信会有更多的人加入到全科医生的行列。
小儿推拿保健师
¥3980起
立即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