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的质或(和)量的不足,不能满足生理需要时,称为失眠。
失眠:通常指患者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满足并影响白天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按临床表现分类:①睡眠潜入期:入睡时间超过30分钟;②睡眠维持:夜间觉醒次数超过2次或凌晨早醒;③睡眠质量:多恶梦;④总的睡眠时间少于6小时;⑤日间残留效应:次晨感到头昏,精神不振,嗜睡,乏力等。按病程分类:一过性或急性失眠,病程小于4周;短期或亚急性失眠,病程大于4周小于3~6个月;长期或慢性失眠,病程大于6个月。按严重程度分类:轻度。偶发,对生活质量影响小;中度,每晚发生,中度影响生活质量,伴一定症状(易怒、焦虑、疲乏等);重度,每晚发生,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临床症状表现突出。
【失眠的诊断】
1.入睡困难、多醒(睡眠片段)、表浅、早醒或(和)全夜睡眠不足,在半年以上。
2.由于睡眠的质或(和)量的不足,白天产生嗜睡和一系列神经症状。但对睡眠的期望过高和对失眠的焦虑恐惧,与症状的产生也有一定的关系。
3.几乎所有慢性失眠患者,由于分辨不清入睡与清醒的界限,对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夸大(个别甚至是“假性失眠”)。因此,应该使用全夜睡眠脑电图(s一eeg)或多导睡眠图(psg)进行监测(详见“多导睡眠图”一节),以了解失眠的真实情况。两者对失眠的量化指标是:①入睡困难。入睡潜伏期>30分钟。②睡眠多醒不实。>5分钟的觉醒在2次以上,总觉醒时间>40分钟。③睡眠表浅。3~4期深睡或快速眼动(rem)睡眠<20%.④早醒。醒起时间>30分钟。⑤睡眠不足。一般成人可以每天7小时计,睡眠不足通常以睡眠效率(总睡眠时间/记录时间)<80%为标准(老年人可按<65%计算)。
【失眠的治疗】
1.病因治疗应尽可能解决失眠的病因问题,常见的如:
(1)脑器质性疾病:因累及与睡眠的发生与调控有关的脑部结构如前脑基底部、丘脑、脑桥等引起,见于包括供血不足在内的各种脑病变。s一eeg常见rem潜伏期延长,次数减少(≤3次),比例下降(<20%)。
(2)躯体疾病:见于内分泌失调、代谢障碍和感染中毒性疾患和睡眠呼吸障碍等,以及各种躯体疾病引起的疼痛、心悸、气短、咳嗽、尿频等不适症状的干扰。主要表现为睡眠表浅片断。
(3)心理因素:因负性生活事件或工作过度紧张等,引起精神焦虑、紧张、思虑过度所致,最为多见,大多伴有各种神经症状。
(4)清醒-睡眠节律失调:主要见于长期生活不规律,夜班或倒班工作等情况。
(5)药物性失眠:与药物本身的兴奋作用,药物的副作用,撤药反应以及白日镇静剂引起的清醒-睡眠节律失调有关。
(6)老年性失眠:除系躯体功能老化的表现外,也与老年期各种颅脑-躯体疾患增加、用药增多、各种精神因素增加以及体力活动减少等有关。
2.认知-行为疗法适用于因心理因素引起的失眠。可有较持久疗效。
(1)认知疗法:消除或纠正患者对失眠产生的不正确认识,和适应不良的情绪和行为,每周2~3次,每次1小时,连续2~3个月。例如纠正患者对睡眠时间的过高期望;指出白天症状在一定程度上与对失眠的焦虑恐惧有关;指明作梦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分析既往疗效欠佳的原因等。
(2)行为疗法:教授患者一套“睡眠卫生”,如上床前后如何保持精神躯体的松弛;一旦不能入睡,即行起床进行一些轻松的文体活动,避免失眠与卧床形成条件刺激等。
3.药物疗法:主要应用一过性或短期失眠,且不宜连续应用5~7天以上,对慢性失眠,应该仅在过度疲劳紧张、疼痛不适或次日有重要活动等情况下,偶尔采用,并根据失眠特点使用时效长短不一的安眠药物。应警惕药物的副作用、禁忌证和长效安眠药次日的延续作用。
4.其他治疗理疗、针灸、耳针、中药等均可酌情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