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临床医学理论 > 其他专业 > 正文

心理学中心理测验的原则和条件

——●●●聚焦热点●●●——

查分预约> 有奖猜分> 考后关注>

  1.心理测验的原则

  (1)标准化原则:因为心理测验是一种数量化手段,因此这一原则必须贯彻于始终。测量应采用公认的标准化的工具,施测方法要严格根据测验指导手册的规定执行;要有固定的施测条件、标准的指导语、统一的记分方法和常模。

  (2)保密原则:关于测验的内容、答案及记分方法只有做此项工作的有关人员才能掌握,决不允许随意扩散,更不允许在出版物上公开发表。否则必然会影响测验结果的真实性。保密原则的另一个方面是对受试者测验结果的保护,这涉及到个人的隐私权。有关工作人员应尊重受试者的权益。

  (3)客观性原则:心理测验的结果只是测出来的东西,所以对结果做出评价时要遵循客观性原则。对结果的解释要符合受试者的实际情况。此外,还要注意不要以一两次心理测验的结果来下定论,尤其是对于年龄小的儿童作智力发育障碍的诊断,更要注意这一点。总之,在下结论时,评价应结合受试者的生活经历、家庭、社会环境以及通过会谈、观察获得的其他资料全面考虑。

  2.标准化心理测验的条件

  (1)误差:误差是指与测验目的无关的因素引起的测验结果不稳定或不准确的效应,心理测量的误差主要有以下3方面的来源:

  ①施测条件:测量环境的好坏及各种条件是否一致会给测量结果带来很大影响。在一个嘈杂、有许多意外干扰、过冷(或过热)的环境中测量,会使受试者的注意力不能集中,感到不适和厌烦。如果测量的标准不一,有时限制时间,有时又不限制,或者随意调换测验程序等都会使结果出现较大偏差。

  ②主试者因素:主试者是测验的主持人,前面提到的施测条件和方法都要靠主试者来掌握。因此,测量的准确与否与主试者的素质有很大关系。主试者的主观因素也会影响到测验误差。因此主试者需经标准化训练以避免其他因素的干扰。

  ③受试者因素:主要有3点:a.应试动机。受试者应试动机的强弱会直接影响测验成绩。如果一个被试者对测验毫无兴趣,只是被动作出反应甚至消极对抗,其结果如何是可想而知的。所以一般在做心理测验前,要使受试者明确测验意义,充分发动其应试动机,以保证测验顺利完成并得到真实结果。b.测验焦虑。测验焦虑是受试者在测验前或测验中的一种紧张体验。这种紧张体验在一定强度下会有助于测验成绩的提高,但过分强烈则使注意力不能集中而影响成绩。c.生理状态。受试者在施测过程中的机体状况,如疲劳与否,有无其他不适等也会影响测验成绩,带来误差。所以测量应选在受试者身体健康、体力充沛时进行,每次测量时间也不应过长。

  (2)信度和效度

  ①信度:是指一个测验工具在对同一对象的几次测量中所得结果的一致程度。它反映测量工具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在相同情况下,同一受试者在几次测量中所得成绩变化不大,便说明该测量工具性能稳定,信度高。

  ②效度:它反映辅助工具的有效性、正确性。如测量一个人的智力,如果选用的工具不是一种公认的智力测验量表,而是某门功课的试题,这样几次测量,虽然得分可能一致(信度高),但得到的却是一个人掌握某门功课的知识而不是智力(尽管二者有些关系)。所以欲对一个人的心理品质进行测量,首先要选用具有效度的工具。

  信度和效度是一个测量工具好坏的两项最基本标志。信度、效度很低或只有高信度而无效度的测验都会使测量结果严重失真,不能反映欲测东西的本来面目。因此,每个心理测验工具编制出来后都要进行信度和效度考验(一般以相关系数来衡量),只有这两项指标都达到一定标准后才能使用。

  (3)常模:常模是测验取样的平均值,即正常的平均的成绩。有了常模,一个人的测验成绩才能比较而得是正常还是异常。由于人的心理现象复杂,所受影响因素多,所以每一种心理测验工具都要建立自己的常模,甚至同一量表在不同国家、地区应用或随着时代的变迁,都要重新修订,建立新的常模。

  建立常模首先是选择有代表性的样本,也称为标准化样本,他是建立常模的依据。取样原则一般是依据测验对象按人口实际分布情况分层取样,并且要有相当数量。标准化样本的来源应该是和测验的使用范围相一致。如果样本选得不合适,必然会影响常模的参考价值,最后导致测量失真。第二步是对标准化样本进行测量。所使用的工具也应和最后实际应用的工具相一致。测量得出的结果还要进行统计学处理。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