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患者角色和求医行为
患者(patient)过去通常是指患有病痛的人。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每一个人都会有在医学上称为疾病的现象,如足癣、近视、疣、痔等,但不能把所有的人都称为患者。到医院来体检的人和到产科来分娩的正常产妇,又常常被统称为患者。但他(她)们并非真正有病(体检可能正常,分娩也是一种生理过程)。也有一些身患疾病,但由于各种条件所限而不来医院就医,他们虽没有被列为患者统计,却是真正的患者。
(一)患者角色的概念
患者角色又称患者身份,是一个人被疾病的痛苦所折磨,并有治疗和康复的需要和行为,通过患病和康复的过程,与家庭、社会、医务人员之间产生互动。美国社会学家柏森斯(T Parson)在《社会制度》一书中提到“患者角色”具有一定的权利和义务,可概括为以下四点。
1.患者可从常规的社会角色中解脱出来,并根据疾病的性质和严重程度,相应减轻他平时承担的社会责任(工作)。
2.患者对其陷入疾病状态没有责任,因为通常一个人对病本身无法控制;应尽可能使他早日康复。
3.患者有义务力求痊愈。生病不符合社会的愿望和利益,社会希望每个成员都健康,以承担应有的责任和角色。生病是暂时的非正常状态,患者应主动力图恢复常态。
4.患者应该寻求可靠的治疗技术帮助,必须与医生、护士等合作,共同战胜疾病。
由此可见,患者角色既有从常态社会职责中解脱出来的权利,又有积极求医以早日康复的义务。
(二)患者角色的转化患者角色的适应不良大致有5种类型。
1.角色行为缺如即患者未能进入角色。虽然医生诊断为有病,但本人否认自己有病,根本没有或不愿意识到自己是患者。
2.角色冲突同一个体常常承担着多种社会角色。当患病并需要从其他角色转化为患者角色时,患者一时难以实现角色适应。
3.角色行为减退已进入角色的患者,由于更强烈的情感需要,不顾病情而从事力所不及的活动,表现出对病、伤的考虑不充分或不够重视,而影响到疾病的治疗。
4.角色行为强化由于依赖性加强和自信心减弱,患者对自己的能力表示怀疑,对承担原来的社会角色恐慌不安,安心于已适应的患者角色现状。或者自觉病情严重程度超过实际情况。小病大养。
5.角色行为异常患者受病痛折磨感到悲观、失望等不良心境的影响导致行为异常,如对医务人员的攻击性言行,病态固执、抑郁、厌世、以至自杀等。
(三)求医行为
求医行为即求助于医务人员的帮助。患者有病或有某种症状的感受后,会不会采取求医行为,受很多因素的影响:1.对疾病或症状的主观感受生活中存在两种对疾病的认识观点,一种观点是医务专业人员所共有的,它从专业立场去理解疾病。另一种观点是非专业人员的观点,专业人员总是希望非专业人员的观点与自己保持一致。而实际情况是两方面的看法常常不一致。总之对疾病的认识不同,导致人们决定是否进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一步采取求医行为具有很大差异。
2.症状的质和量症状的质和量对患者的影响取决于该症状在特定人群中出现的频率,常见或罕见;该症状对一般人来说是否熟悉,是否觉得无所谓;该症状或该疾病的预后是否易于判断等。
3.心理社会因素求医行为与心理体验、社会文化背景、经济条件等情况有关。美国Blum(1964)估计,75%的急性病患者求医,而只有20%慢性病患者求医,他列举有病不求医的原因包括10个方面。①没有钱;⑦医疗费用太高;③对疾病的症状没有觉察出来;④对所患疾病的意义和重要性认识不足或白认为没有多大关系;⑤对于医生的恐惧心理,对于诊断过程的恐惧心理,对外科处置的恐惧;⑥对个人健康的态度冷漠;⑦存在一种自我惩罚的心理;⑧存在一种认为患了病乃是羞耻的信念;⑨缺乏交通工具;⑩太忙,工作丢不开,请不了假。
二、患者的一般心理问题
(一)对疾病的态度人知道自己有病后,会很快把注意力由外部世界转向自身的体验和感受,由于感知觉的指向性、选择性、理解性和范围都受到情绪和性格特征的影响。所以患者往往只关心本身的功能状态,对各种症状的敏感度都会增强。
(二)情绪和情感活动
患者的情绪和情感活动常常被负性心理所控制,依其表现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情绪不稳定,易冲动患病时,患者心理性应激使得心理冲突明显,焦虑、愤怒、束手无策、绝望、罪恶、羞愧、厌恶等不愉快的情绪,,使患者的理智减弱,遇事易冲动,甚至与病友、医务人员发生冲突。
2.焦虑与恐惧焦虑是一种防御反应,是“与危险有关而又不知所措”的不愉快体验。有人用“失助感”来解释焦虑。当人对涉及本身利害的事物失去了控制能力,恐惧与焦虑都是对危险的恰当反应。
3.悲观与孤独现代社会要求人们紧紧跟上飞速发展的时代,但是疾病却从根本上动摇着人们的正常生活,把一些人从社会生活中排斥出去。这种情况的结果,得了疾病的人就只能落后于同事,并且失去了应有的社会地位和作用。另外,疾病也加重了人们的经济负担,不仅使家庭沉闷,甚至使家庭生活陷入破裂的危险。疾病会使人感到在人生道路上受到很大挫折,悲观与孤独感油然而生。
三、不同年龄阶段患者的心理活动特征
(一)儿童患者的心理儿童患者的特点是年龄小,对疾病缺乏深刻认识,心理活动多随治疗情境而迅速变化。
因为他们注意力转移较快,情感表露又比较直率、外露和单纯,不善于掩饰病情,所以只要依据其心理活动特点进行护理,易于引导他们适应新的环境。
儿童在不同阶段的心理发育不一,因此在患病时的反应也不一样。在新生儿期易发生惊骇、哭叫和痉挛;幼儿期患者人院后易产生恐惧与对立情绪。学龄前期儿童患者有依恋家庭情绪,情感较为复杂,个性也在形成。学龄期儿童初入院时有惧怕心理,表现孤僻、胆怯、悲伤、焦虑等。总之,儿童在患病期间,对父母更加依赖,更渴望父母的呵护,对门诊或住院治疗造成与父母短时或相对较长时间的分离,就会引起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儿童的极大情绪反应,造成“分离性焦虑”情绪。
由于儿童年幼,常常不愿表达或表达不清自己的思想感情与心理反应,因此家属往往成为孩子不恰当的代言人。在我国现实生活中,儿童大都是独生子女,一旦生病,父母格外紧张、焦虑。他们大都过分照顾,夸大病情、对医护人员提出过高要求。
少数年龄比较大的儿童,比如12~14岁的儿童,有些个性早熟,当他们患病以后,会产生像成人一样的心理反应,尽管不像成人表现的那样完全。他们从大人的表现中了解到自己的病是否严重;是否给自己的学习、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给家庭带来很大的经济负担;甚至想到疾病会导致死亡,进而感到恐惧。
(二)青年患者的心理青年人正是人生朝气蓬勃的时期,对于自己患病这一事实会感到很大的震惊。
他们往往不相信医生的诊断,否认自己得病,直到真正感到不舒服和体力减弱时才逐渐默认。青年人一旦承认有病,主观感觉异常敏锐,他们担心疾病会耽误自己的学习和工作,对自己恋爱、婚姻、生活和前途有不利的影响。
青年人的情绪是强烈而不稳定的,有时欢快,有时不愉快或愤怒,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他们对待疾病也是这样;倘若病情稍有好转,他们就盲目乐观,往往不再认真执行医疗护理计划,不按时吃药。病程较长或有后遗症的青年人,又易于自暴自弃、悲观失望,情感变得异常抑郁而捉摸不定。由于疾病的巨大挫折,他们会出现严重的精神紧张和焦虑。甚至导致理智失控,发生难以想象的后果。
(三)老年患者的心理尽管理解衰老是生物体不可抗拒的规律,但一般老年人都希望自己尽量健康长寿。
他们自己不服老,也不希望别人说自己衰老。老年人一般都有慢性疾病,所以当某种疾病较重而就医时,他们对病情估计多较悲观,心理上也突出表现为无价值感和孤独感。有的情感变得幼稚起来,甚至和小孩一样,为不顺心的小事而哭泣,为某处照顾不周而生气。他们突出的要求是被重视、受尊敬。
四、特殊患者的心理问题
(一)危重病患者的心理问题危重患者入院后自然受到特殊的对待,这些特殊对待对于他们的救治是必要的。但也可能向患者提示其疾病的严重程度而弓|起一些心理问题。国外对冠心病监护病房(CCU)及加强监护病房(ICU)的患者心理研究说明,这种病房中的患者心理问题除疾病本身的影响外,环境因素也参与其中。
CCU患者在发病初期全部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焦虑状态,多数因持续疼痛而产生濒死心理恐惧。焦虑的原因据分析主要是环境所致:如24小时昼夜不分的医护工作I监护用电视录像的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连续强光照明;连接身体的各种导管造成的压迫感,活动受限制,被迫长期处于一定体位;同室患者的抢救、死亡等。ICU患者也有类似情况,外科手术后的ICU中的患者精神障碍发生率高于一般患者,占整个ICU患者的11.6%(其中心脏手术为20%,脑手术为14.6%,其他8.9%)。手术时间越长,发病率越高,无性别差异,高龄者易发,儿童少见。
(二)不治之症患者的心理问题每个人都有求生的本能欲望,因此,当患了“绝症”面临死亡时总会产生一些心理变化。
当前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心血管病、肿瘤、脑血管疾病及呼吸系统疾病等,其中引起濒死感最强的疾病是癌。得知自己身患“绝症”后,患者往往引起巨大的痛苦,这些痛苦本身即可导致死亡。患者痛苦的原因有:①意识到死亡的逼近;②丧失的预感;③疾病过程的躯体后果,如呕吐、疼痛、呼吸困难、严重的不适应以及当病情进展时的绝望和失助感。
五、心理护理的概念、原则与程序
(一) 心理护理的概念与对象心理护理是以心理学的理论为指导,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运用心理学的方法,通过语言和非语言的沟通,改变护理对象不良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促进康复或保持健康的护理过程。
(二)心理护理的原则
1.服务性原则2.主动性原则3.启迪性原则4.针对性原则5.自我护理的原则。
(三)心理护理的目标
1.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
2.满足患者的合理需要。
3.消除不良的情绪反应。
4.提高患者适应能力。
(四)心理护理的程序
护理程序是以促进和恢复患者的健康为目标所进行的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的护理活动,是一个综合的、动态的、具有决策和反馈功能的过程。运用护理程序,护理人员可以对护理对象进行主动、全面的心理护理,使其达到最佳心理状态。护理程序由评估、护理诊断、计划、实施和评价5个步骤组成。
1.评估是护理程序的最初阶段。护理人员通过与患者交谈、观察和护理体检等方法,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收集资料,为护理活动提供可靠依据。
2.诊断护理诊断与医疗诊断有所不同。它是对个人、家庭或社会现存的、潜在的健康问题的一种临床判断,由护理人员评估和诊断。
3.计划针对护理问题制定相应的具体护理措施。
4.实施在护理实践中实施护理计划中的各项心理护理措施。
5.评价对护理计划是否达到预期目标进行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