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为及其与健康的关系
1.行为的概念
人的行为是指具有认知、思维能力、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人,对内外环境因素作出的能动反应。可用公式B=f(P•.E)表示,B为行为,P为人,E为环境,即人的行为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函数。所以,人的行为由如下5个基本要素组成:行为主体一人、行为客体一行为的直向目标、行为环境一主体与客体发生联系的客观环境、行为手段一主体作用于客体所应用的工具或使用的方法、行为结果一主体预期的行为与实际完成行为至今的符合程度。
长期的行为称作"生活方式"行为。如果~个人的这些长期行为都是有益健康的行为,则被称为"健康生活方式"(healthy lifestyle)。
2.行为与健康的关系
人的行为既是健康状态的反映。同时又对人的健康产生重要的影响。许多环境中的有害因素以及卫生保健服务常常都需要通过人自身的行为作为中介来作用于人体。行为可以加强、减弱或避免对环境有害因素的接触,人的行为也影响着对卫生保健服务的接受、利用或排斥。不良的行为方式不仅与慢性病有关,也是传染病和伤害的重要危险因素。国内外的研究均显示,行为与生活方式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占据了突出地位。世界卫生组织2002年估计,全球三分之一以上的死亡可归因于吸烟、酗酒、不健康饮食等十种行为危险因素。
3.健康相关行为(health-related behavior)
指任何与疾病预防、增进健康、维护健康及恢复健康相关的行动。基于行为与生活方式因素同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及它的可改变性,采取措施改善服务对象人群的健康相关行为,无疑是当前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共同的任务。
(二)影响健康行为的因素及健康行为改变的理论
1.影响健康行为的因素
人的行为受到多种因素及在多个层次上影响。
包括个体内部因素、物质环境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公共政策因素。这些因素和水平间既存在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即健康行为的生态模式。影响健康行为的因素概括地讲可分为如下三个方面:
(1)倾向因素(predisposing factors):指为行为改变提供理由或动机的先行因素。
(2)促成因素(enabling factors):指允许行为动机或愿望得以实现的先行因素,即实现或达到某行为所必需的技术和资源,包括干预项目、服务、行为和环境改变的必需资源、行为改变所需的新技能等。
(3)强化因素(reinforcing factors):指对象实施某行为后所得到的加强或减弱该行为的因素。
2.健康信念模式
健康信念模式认为人们要接受医生的建议而采取某种有益健康的行为或放弃某种危害健康的行为,需要具有以下几方面的认识。
(1)知觉到某种疾病或危险因素的威胁,并迸一步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包括对疾病严重性的认识和对疾病易感性的认识。
(2)对采取某种行为或放弃某种行为的结果的估计,包括:对行为有效性的认识和对实施或放弃行为的障碍的认识。
(3)效能期待:指对自己实施和放弃某行为的能力的自信,也称为自我效能。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能力有正确的评价和判断,相信自己一定能通过努力成功地采取一个导致期望结果(如戒烟)的行动。
3.行为改变阶段模式(stages of change model) 包括行为变化阶段和变化过程两部分内容。
(1)行为变化阶段(the stages of change)有以下5个阶段:无转变打算阶段;打算转变阶段(contemplation);转变准备阶段(preparation);行动阶段(action);行为维持阶段(mainte- nance)。
(2)变化过程(the processes of change):该模式认为行为改变中的心理活动包括了认知层面及行为层面。
1)认知层面:提高认识(consciousness raising);情感唤起(dramatic relief or emotional arousal);自我再评价(self-reevaluation);环境再评价(environmental reevaluation);"自我解放"(self_liberation);"社会解放"(social-liberation)。
2)行为层面:反思习惯(counterconditioning);强化管理(reinforcement management);控制刺激;求助关系(helping relationships)。
4.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的主要观点认为: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情境中,并不是简单地接受刺激,而是把外界刺激组织成简要的、有意义的形式,并把已有经验运用于要加以解释的对象,在此基础上才决定行为方式。
(1)社会认知理论的主要概念
(2)社会认知理论的主要内容。
1)交互作用:包括环境和个人特性的双向作用与环境和人的行为之间的双向交互作用。
2)观察学习:个体通过观察来学习,了解社会环境,进而形成行为。
3)自我效能:自我效能是一种信念,即相信自己能在特定环境中恰当而有效地实施行为。
4)情感:情感的控制也是行为形成和转变的重要因素。在行为形成和改变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情感性问题,这种情感干扰因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有很大不同。
5)环境:环境要通过人的主观意识(情境)起作用。当人们意识到环境提供了采取某类行为的机会时,人们可能克服障碍而形成该行为。
6)强化:强化理论(reinforcement theory,RT)认为行为发生(或再发生)与否及其频度同"行为前件"和"行为后件"有关。行为前件指能引发某行为的提示性事件。行为后件指紧接着某行为的结果而发生的,能对该行为再发生与否和发生频度、强度产生影响的事件。强化可分外部强化和内部强化。
5.格林模式又称为PRECEDE-PROCEED模式,由Lawrence Green和Marshall Kreuter创立。PRECEDE(Predisposing,Reinfordng and Enabling Constructs in Educational Diagnosis and Evaluation,教育诊断和评估中的倾向、强化和促成因素),是一个系统的计划制定过程;ROCEED(Policy,Regulatory and Organizational Constructs in Educ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Development,教育和环境改变中的政策、管理、组织策略)是干预过程的要素。PRECEDE-PROCEED框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干预模式。
(三)健康促进
1.健康促进的定义:是促使人们或社区提高他们控制健康危险因素,从而维护和提高他们自身健康的过程。
2.健康促进的十个活动领域:①建立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②创造健康支持环境;③加强社区行动;④发展个人技能;⑤调整卫生服务方向;⑥促进对健康的社会责任;⑦增加健康投资来解决健康和社会的不公平;⑧巩固和拓展健康的伙伴关系;⑨增强社区能力;⑩建立健康促进的有力保障。
3.健康促进的三项基本策略
(1)倡导(advocacy):是形成或捍卫一个理由的过程。健康促进中主要是要倡导政策支持、社会各界对健康措施的认同和卫生部门调整服务方向,激发社会关注和群众参与,从而创造有利健康的社会经济、文化与环境条件。
(2)增权(empowerment):是帮助群众具备正确的观念、科学的知识、可行的技能,激发其朝向完全健康的潜力,使群众获得控制那些影响自身健康的决策和行动的能力的过程。
(3)协调(mediation):是指让利益冲突各方围绕促进和保护健康而妥协的过程。
(四)健康教育
1.健康教育的概念健康教育是有计划有组织地帮助个体、群组或社区自觉采纳有利于健康行为的社会活动和学习过程的结合。它的直接目的(工作目标)是促使个体和群体采纳有利于健康行为;长期的目的是通过改善健康相关行为,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牛活质量。
2.临床健康咨询的基本模式及原则
(1)健康咨询(health counseling):是一个有健康需求的个体(通常是患者)与一个能提供支持和鼓励的个体(通常是医生)接触,通过讨论使有需求的个体获得自信并找到解决健康问题办法的过程,它是I临床场所尤其是初级卫生保健场所帮助个体及家庭改变不良行为最常用的一种健康教育方式。
(2)健康咨询的基本模式(“5A模式”):是由医务人员在临床场所为患者提供健康咨询的五个基本的步骤:①评估(Ask/Assess,以病情、知识、技能、自信心为主);②劝告(Advise,指提供有关健康危害的相关信息,行为改变的益处等);③达成共识(Agree,指根据患者的兴趣、能力共同设定一个改善健康/行为的目标);④协助(Assist,为患者找出行动可能遇到的障碍,帮助确定正确的策略、解决问题的技巧及获得社会支持);⑤安排随访(Arrange,指明确随访的时间、方式与行动计划),最终通过患者自己的行动计划,达到既定的目标。
(3)健康咨询的原则:①建立友好关系;②鉴定需求;③移情;④调动参与;⑤保守秘密;⑥尽量提供信息和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