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中医理论 > 其他 > 正文

张震且论舌象要略

  舌象是中医用以识别病情、判断预后、决定治疗之一项重要指征。患某些疾病,当全身症状尚不十分明显时,舌象常已开始出现一定程度之改变。其中尤以舌质之反应更为灵敏。如体内津液耗损或水饮停蓄之初,虽体表或其他部分尚未出现明显之燥象或湿象,而舌上津液却每见增减变化之苗头。同时,依据舌形状态、质色浅深,苔之消长转化等,便可窥测病情之进退、发展之趋势、脏腑之寒热、气血之盛衰,以及胃气之存亡等。诚为申斗垣所云“诸经之气,皆上注于舌,是以望舌可知脏腑经脉虚实寒热”。吴安坤亦谓“病之经络、脏腑、营卫、气血、表里、阴阳、虚实,寒热,毕形于舌,故辨证以舌为主”。

  因舌质之组织颇近似人体内脏,所以甚至可把它看成是一种裸露在外的“半内脏”器官,或是体内肚器的“驻外代表”,从而通过舌诊便可实现《灵枢》所言“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之揣度诊断法。

  舌头虽是患者体内各种代偿功能的一个集中反映点,然而舌质与舌苔等各组成部分之间,却又有其自身之变化规律和内在联系,而且它们各自所提示的病理生理和诊断学意义也不是绝对的。因此,欲评价某一舌象之具体意义,应从整体情况出发,结合所患疾病之种类、名称、病情、证候以及病程阶段等全面判定。若按疾病总类而言,首先应分清内伤与外感。盖内伤舌象一般谓质重于苔,外感者,则苔重于质或质苔并重。

  大凡内伤诸病,若偏于阴虚者,初起之际舌质多半稍红而少津。罹病日久,津伤较其,则色变深红,或绛而干燥;舌形一般易见坚敛瘦小,甚而光剥无苔,形似镜面或状若猪腰等。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偏于阳虚者,开始常见质色转淡,苔薄白而润。阳虚不运,水湿停聚,则舌形可变胖嫩,质淡白多津,苔似透明状;若体内阴寒特盛,则可于淡白之中微露青色,少数病员苔色亦可转黑,但苔必较薄而温润,且着色不浓,状似国画中清描淡写之山水云烟。此是内伤疾病之舌象梗概,亦即“内伤多虚”之舌象一般。

  至于外感病,如风邪等在表则舌质大多如常,苔仍薄白。邪渐入里,病势增剧,则苔渐变厚,挟湿则腻。进而化热,则舌质转赤,苔色渐黄;内有积滞或挟湿浊者,则苔黄腻而垢,湿热郁蒸较剧者,苔色可能变灰或发黑。邪入于营,则舌质深红或绛。此乃外感辨舌之要领。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4课程

3980

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