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中医理论 > 中医诊断 > 正文

望诊-望面色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搞分秘籍> 大纲教材>

  (一)常色和病色

  1.常色

  健康人面部皮肤的色泽,谓之常色。其特点是明润,含蓄。明润,即面部皮肤光明润泽,是有神气的表现。

  (1)主色:主色为人生来就有的基本肤色,属个体素质,终生基本不变。

  (2)客色:因外界因素(如季节、昼夜、阴晴气候等)的不同,或生活条件的差别,而微有相应变化的正常肤色(特别是面色),谓之客色。

  2.病色

  (1)善色:指病人面色虽有异常,但仍光明润泽。这说明病变尚轻,脏腑精气未衰。

  (2)恶色:指病人面色异常,且枯槁晦暗。这说明病变深重,脏腑精气已衰。

  (二)五色主病

  1.赤色

  主热证,亦可见于戴阳证。

  满面通红者:属实热证。

  午后两颧潮红者:属阴虚证。

  久病重病面色苍白:却时而泛红如妆、游移不定者,属戴阳证。(阴盛格阳,虚阳上越所致,属病重)

  2.白色

  主虚证(包括血虚、气虚、阳虚)、寒证、失血证。

  淡白无华伴唇甲舌色淡:气血不足;

  白光白:阳虚、水泛;

  苍白:阳气暴脱或阴寒内盛、大失血。

  3.黄色

  主脾虚、湿证。

  萎黄:脾胃气虚,气血不足;

  黄胖:脾虚湿盛;

  黄疸:阳黄——湿热蕴蒸;

  阴黄:寒湿内阻。

  4.青色

  主寒证、气滞、血瘀、疼痛、惊风。

  面色青黑或淡青:阴寒内盛、痛证;

  面色青灰,口唇青紫:为心阳不振,血脉瘀阻;

  面色青黄:肝郁脾虚;

  小儿发烧,眉间﹑鼻柱,唇周色青:惊风。

  5.黑色

  主肾虚、寒证、水饮、血瘀、剧痛。

  黑而暗淡:肾阳虚;

  黑而干焦:肾阴虚;

  面色黧黑,肌肤甲错:血瘀日久;

  眼眶周围色黑:肾虚水饮,寒湿带下。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