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门(攒竹)
位置:两眉中间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操作:自眉心向额上用两拇指交替向上直推,此操作法又称“开天门”、“推攒竹”;若自眉心推至囟门,则称为“大开天门”。
次数:推50~100次。
作用:疏风解表,开窍醒脑,镇静安神。
主治:发热、头痛等外感病症,夜啼,惊风,上胞下垂。
2.坎宫
位置:自眉头起沿眉向眉梢成一横线。
操作:自眉心沿眉毛向两旁分推,又称“推坎宫”、“分阴阳”。
次数:推50~100次。
作用:疏风解表,醒脑明目,止头痛。
主治:发热、头痛等外感病症,夜啼,惊风,上胞下垂、目赤痛、弱视、斜视等眼科病症。
3.囟门
位置:前发际正中直上2寸骨陷中。
操作:用指端揉称揉囟门,用掌心摩称摩囟门。
次数: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摩或揉50~100次。
作用:镇静安神,通鼻窍。
主治:惊风,抽搐,神昏,烦躁不安,鼻塞,鼻衄,头痛。
4.牙关
位置:咬肌隆起处。
操作:指端揉或按,称揉牙关或按牙关。
次数:揉或按50~100次。
作用:疏筋通络,开口噤。
主治:牙关紧闭,牙痛,面瘫。
5.高骨
位置:耳后入发迹,乳突后缘下陷中。
操作:用指端揉称揉耳后高骨。
次数:揉50~100次。
作用:疏风解表,安神除烦。
主治:发热、头痛等外感病症,惊风,神昏,烦躁不安。
6.天柱骨
位置: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穴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或食、中指自上向下直推,称推下天柱骨。
次数:推100~300次。
作用:降逆止呕,祛风散寒。
主治:恶心、呕吐等胃肠病症,发热、项强、咽喉肿痛等外感病症。
7.桥弓
位置:在颈部两侧,沿胸锁乳突肌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食两指在两侧胸锁乳突肌处揉、抹、拿,称揉桥弓、抹桥弓、拿桥弓。
次数:揉桥弓100~300次;抹桥弓30~50次;拿桥弓15~20次。
作用: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活血化瘀,消肿。
主治:小儿肌性斜颈,落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