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中医理论 > 针灸治疗 > 正文

急症针灸处理胸痛

——●●●聚焦热点●●●——

查分预约> 有奖猜分> 考后关注>

  胸痛,系胸痹、厥心痛,真心痛等的统称。多与心肺有关,危急之候常见。早在《足臂十一脉灸经》中,就有“心痛,心烦而意(噫)。诸病此物者,皆久(灸)臂泰(太)阴温(脉)”的记载。说明古人很早就应用针灸治疗本证。及至《内经》,述之更详,如《灵枢·厥病》篇云:“厥心痛,与背相控,善瘈,如从后触其心,伛偻者……先取京骨、昆仑”。晋代的《脉经》和《针灸甲乙经》分别提出用心包经的五输穴和巨阙等多个穴位治疗本病。

  现代医学中的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急性胸膜炎、大叶性肺炎等病症均可归属于本证范畴。

  【病因病机】

  此证病因多系外感内伤,病位在心与肺。或因七情内伤,气机郁结,血行迟缓不畅,气滞血瘀;久病入络,痹阻心脉,脉道不利,不通则痛。亦可素体阳虚,复感寒邪;阴寒内伏,胸阳不展,气血闭阻而发为胸痛。亦有因外感风热,内蕴于肺,邪热灼津成痰,痰热交结于里,壅塞经脉而发生胸痛。

  【辩证分型】

  (一) 气滞血瘀

  痛如针刺,部位固定,脉象沉涩,舌质紫暗或现瘀斑。

  (二) 胸阳痹阻

  胸痛引背,气短胸闷,汗出肢冷,脉象沉细,舌谈苔白。

  (三) 痰热壅肺

  胸痛咳嗽,身热烦问,咳吐黄痰或铁锈色痰,脉滑数,舌红苔黄腻。

  【治疗】

  (一) 气滞血瘀

  1.治则:行气活血。

  2.处方:膻中、内关、足三里。

  3.方义:膻中位于胸前,乃足太阳、足少阴、手太阴、手少阳、任脉等五脉之会,能宽胸利气,促经气运行,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俾瘀阻得通,以治标之实;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足三里为足阳明之合,善运脾健胃,助气血生化之源,可补本之虚;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内关既为心包经之络,又通于阴维脉,“阴维为病苦心痛”(《难经》),宁心镇痛有殊效。本型症候为本虚标实,病位在心,三穴合用,可收标本同治,化瘀祛痛之功。

  4.治法:膻中穴针尖向下平刺,反复运针,内关穴宜用气至法导针感放射至前胸或侧胸,上二穴均用泻法,足三里施以补法。留针至胸痛消失或明显缓解。留针期间反复间断运针。

  5.古方辑录

  《针灸甲乙经·卷七》:“实则心暴痛,……内关主之”。

  《圣济总录·针灸门》:“治胸痹心痛,穴天井、临泣、膻中,或灸百壮”。

  《杨敬斋针灸全书·下卷》:“心气疾病:心俞、内关、通里、大陵、中冲、膻中、上管、鸠尾。”

  《类经图翼·十一卷》:“脾心痛:痛如针刺。内关、大都(五壮)、太白(五壮)、足三里(连承山)、公孙”。

  (二)胸阳痹阻

  1.治则:温阳宣痹。

  2. 处方:心俞、巨阙、郄门。

  3.方义:心俞在背位于阳,内应于心,巨阙在胸位于阴,心之募穴,二穴合用为俞募相配,针补而复灸之,可温通心阳,疏调心气;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郄门,心包经之郄穴,善宣胸痹而止心痛。应用此方,能振奋衰微之阳气,消散郁结之阴寒。

  4. 治法:心俞、郄门均应导出气至针感达前胸,巨阙针法同膻中。心俞、巨阙施补法,并以艾卷温灸针柄,郄门平补平泻(即“总论”之基本手法)。

  5. 古方辑录

  《针灸资生经·第四》:“心俞、膻中、通谷、巨阙、太仓、神府、郄门、曲泽、大陵主心痛”。

  《针经摘英集·治病直刺诀》:“如灸冷心痛,燔针针任脉巨阙穴”。

  《神应经·心脾胃门》:“心痛:曲泽、间使、内关、大陵、神门、太渊、太溪、通谷、心俞(百壮)、巨阙(七壮)”。

  (三) 痰热壅肺

  1.治则:涤痰泻热。

  2. 处方:肺俞、丰隆、曲池。

  3.方义:丰隆属足阳明而络脾经,此二经均直达胸臆,故可蠲化胸中之痰浊;曲池乃手阳明之合穴,能清解阳明之邪热;肺俞乃肺脏经气转输之枢纽,用以培补肺气,宽胸开结,增强清热祛痰之效。痰热一除,胸痛可解。

  4. 治法:丰隆、曲池重用凉泻法,肺俞宜平补平泻。

  5.古方辑录

  《针灸资生经·第五》:“肺俞、云门、中府、隐白、期门、魂门、大陵主胸中痛”。

  《玉龙赋》:“丰隆、肺俞,痰嗽称奇”。

  《针灸大成·卷九》:“肺壅咳嗽:肺俞、膻中、支沟、大陵。问曰:此症从何而得?答曰:因而伤风,表里未解,咳嗽不止,吐脓血,是肺痈也。复刺后穴:风门、三里、支沟”。

  【古案选介/名家验案】

  胸痹案

  会帝(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患心痛,召迭里特视之。迭里特曰:“膏肓有淤血如弹丸,然药不能及,必针而后愈。”帝从之。呕出淤血,痛止。帝以其亲,每加赐赉。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