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
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解析】
本节根据阴阳理论阐述饮食药物气味的阴阳属性划分与作用,以及饮食进入人体后的转化过程。
药食阴阳属性的划分,可根据其气味、寒热、升降浮沉等不同来进行。就气味与滋味相比较而言,气味清轻上升,多作用于人体的上部而属阳;滋味重浊下行,多作用于人体的下部而属阴。然阴阳之中又可再分阴阳,气味浓厚者为阳中之阳,有助阳增热的作用;气味淡薄者为阳中之阴,有发汗解表的作用;滋味浓厚者为阴中之阴,有泻下的作用;滋味淡薄者为阴中之阳,有淡泄通利的作用。单纯从五味的角度而言,辛甘之味有发散及化生阳气的作用为阳;苦泄下行,酸味收敛,作用多趋下趋里而属阴。
①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指清轻上升的精气营养颜面七窍,大小便等浊阴从二阴下窍排出。②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指卫阳之气宣发温养腠理,精血津液等滋养五脏。③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腑:指水谷精气充养四肢,水谷及其变化而成的糟粕经六腑传化。④气:指药物饮食之气味。⑤味:指药物饮食之滋味。⑥气:指人体真元之气。⑦食:音义同“饲”,仰赖之意。⑧发热:指温阳助热的作用。⑨壮火:指药物饮食气味纯阳的作用。⑩之:使、令之意。
饮食药物进入人体后,其气与味可分别转化为人体的精、形,以补益精气,强壮形体。而人体精、形与气、化之间又相互依赖、相互转化,这种关系也反映了阴阳互根、转化的关系。其具体转化可归纳如下图1-1:
本节原文所述精气互化的理论,对养生与治疗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如在养生防病方面,孙思邈《千金要方。食治》指出:“精以食气,气养精以荣色;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形以食味,味养形以生力……精顺五气以为灵也,若食气相恶,则伤精也;形受味以成也,若食味不调,则损形也。是以圣人先用食禁以存性,后制药以防病也。”在治疗方面,如张介宾很重视精气互根的关系,并以此作为论治的基础,在《景岳全书。传忠录》中明确指出:“善治精者,能使精中生气;善补气者,能使气中生精。”
药食气味对人体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气之温和者为少火,可促进人体气的生成;气之纯厚者为壮火,过用则能耗伤人体之气。酸苦涌泄太过,则会损伤人体的阳气而发生寒性病变;辛甘发散太过,则会耗损人体阴精而产生热性病变。后世医家则将“少火”解为生理之火,即人体正常的阳气,将“壮火”解为病理之火,即阳热亢盛的实火,这可视为对《内经》理论的拓展。
【解惑】
如何正确理解“少火”、“壮火”的含义本段原文明确指出了壮火、少火与元气的关系,即壮火会损伤元气,少火能资生元气。但壮火、少火所指为何?后世医家认识并不一致。马莳《素问注证发微》说:“气味太厚者,火之壮也。用壮火之品,则吾人之气不能当之而反衰矣,如用乌、附之类,而吾人之气不能胜之,故发热。气味之温者,火之少也。用少火之品,则吾人之气渐尔生旺,血益壮矣,如参、归之类,而气血渐旺者是也,”即气味纯厚的药物或食物为壮火,过用之能耗伤人体之气;气味温和的药物或食物为少火,用之可促进人体正气的生成。但细玩本段原文之上下文,其中明确指出:“阳为气,阴为味。”而五味之中再分阴阳,则“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与此相对,气再分阴阳,则气中之阳为壮火,气中之阴为少火。
不过,也有不少医家,如王冰、李中梓、张介宾等,将少火解释为生理之火,即脏腑正常之阳气;而将壮火解释为病理之火,即阳热亢盛的实火。
如张介宾《类经·阴阳类》说:“火,天地之阳气也。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故万物之生,皆由阳气。但阳和之火则生物,亢烈之火反害物,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故火太过则气反衰,火和平则气乃壮。壮火散气,故云食气,犹言火食此气也。少火生气,故云食火,犹言气食此火也。此虽承气味而言,然造化之道,少则壮,壮则衰,自是如此,不特专言气味者。”
从本句的语言环境而言,前者的解释较为符合《内经》之本意,而后者的认识,用之于临床确实很有指导意义,但却有明显的引申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