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祖先对肛肠疾病的认识是很早的。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山海经》中已有“痔”、“瘘”的病名,这是关于“痔”、“瘘”病名的最早记载。而且《山海经》中还记载有“栎”、“虎蛟”等治疗痔瘘的药物。
1973年底,长沙市东郊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方,其中对外科疾病治疗内容的记载也极其丰富,书中根据痔的不同形态和症状,将痔命名为六类;牡痔(外痔)、牝痔(内痔)、血痔、脉痔、朐痒(漏)、巢者(肛门漏管),这是祖国医学对肛门疾病痔瘘分类的最早记载。《五十二病方》中还记载瘘管割治法,这表明两千多年前我国对复杂痔、瘘已开始了手术切除法。书中最早记载肛门病手术疗法,包括结扎切除法、牵引切除法、敷布法、热熨法、熏治法及肛门探查术等。医学教育 网 搜集整理
在公元二世纪产生的我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记载了21种治疗痔核的药物。到三世纪时晋。皇甫谧所著《针灸甲乙经》中记载:“凡痔与阴通者,死。”这是肛肠病合并阴道、尿道疾病的最早记载。唐代时孙思邈在其所著《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中最早提出用鲤鱼汤、刺猬皮等动物脏器治痔脏器疗法。宋代王怀隐等编著的《太平圣惠方》中最早提到使用砒治疗痔核,即:将砒容于黄蜡中,捻成条,纳入痔瘘疮中的枯痔钉疗法。元代著名外科专家李仲南在其所撰《永类铃方》(1331年)中载有肛瘘挂线术,最早实现高位复杂性肛瘘术后无肛门失禁后遗症。而西医手术至今仍无不避免术后后遗症,以上这些都说明我国古代对肛肠病的认识和治疗有独特风格,在世界居于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