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执业医师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口腔执业医师 > 辅导精华 > 正文

口腔医师考试:龋病的预测、预防及控制

  口腔执业医师考试——龋病的预测、预防及控制,由医学教育网整如下:临床预测下列临床现象(龋危险因素)应作为龋易感的预测信号,应及时采取防龋措施。

  (1)乳牙龋发生数量多:预示儿童口腔已预备了多个致龋的危险因素。

  (2)牙根面外露:中老年患者常因牙周炎造成牙槽骨吸收、牙龈萎缩,使易脱钙的牙根牙骨质外露,再加上牙间隙及龈缘菌斑滞留,预示龋发生的危险。

  (3)釉质发育不全:全身及局部原因引起的发育性釉质缺陷,釉缺失部位,抗酸蚀弱,特别是青少年易发龋,应尽早采取预防措施。

  (4)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常伴牙发育缺陷,属龋好发的弱势群体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5)干燥综合征:多种原因引起的口干症患者,预示猖獗龋的发生。特别是头颈部癌症经放射治疗后出现口干症者,应在治疗的同时采取相应防龋措施。

  (6)菌斑滞留:可引起单个牙或牙列的菌斑滞留的部位是龋的好发部位。特别在患者接受正畸、邻面充填及固定修复等治疗的同时,应注意控制牙菌斑。

  (7)重度氟牙症:高氟地区人群特别是恒牙形成时期的青少年极容易患龋,应采取防龋措施。

  (8)阻生牙:阻生牙窝沟龋,相邻第二磨牙远中邻面龋是临床常见的表现。

  (9)口腔卫生不良:应警惕菌斑滞留部位的龋病发生。

  (10)不良饮食习惯:食含糖食品与饮料的量及频率高的人是龋好发的人群。口腔医师考试:龋病的三级预防预防1.一级预防(1)进行口腔健康教育:普及口腔健康知识,了解龋病发生的知识,树立自我保健意识,养成良好口腔卫生习惯。

  (11)控制及消除危险因素;对口腔内存在的危险因素,应采取可行的防治措施。在口腔医师的指导下,合理使用各种氟化物的防龋方法,如:窝沟封闭、防龋涂料等。

  二级预防早期诊断早期处理:定期进行临床检查及X线辅助检查,发现早期龋及时充填。

  三级预防

  (1)防止龋病的并发症:对龋病引起的牙髓炎、根尖周炎应进行恰当治疗,防止炎症继续发展。对不能保留的牙应及时拔除。

  (2)恢复功能:对牙体缺损及牙列缺失,及时修复,恢复口腔正常功能,保持身体健口腔医师考试:龋病预防与控制控制(1)机械方法:机械清除菌斑是简易的自我保健方法。包括有牙刷、牙膏、牙线、牙签、牙间刷及牙间清洁器。目前牙刷的刷头种类繁多,但基本的功能原则是:最大限度清除牙表面菌斑,减少对牙表面的磨损及牙龈损伤。

  (3)化学方法:①杀菌剂:氯己定又称洗必泰,为双胍类,为广谱杀菌剂。对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真菌有效。变形链球菌对它敏感。作用原理包括:阻止细菌代谢中磷酸转移酶系统(PTS)的糖转移功能;影响细菌胞膜三磷酸腺苷酶合成和膜离子的渗透性;抑制牙龈卟啉单胞菌蛋白酶的活性;与牙表面获得膜结合,沉积在牙表面起到药物缓慢释放作用。副作用:使牙表面及舌背部着色,对口腔黏膜有刺激作用。剂型:含漱剂(0.12%~0.2%),凝胶(1%)。②三氯生:也称三氯羟苯醚,结构2,2,4-三氯-2羟二苯醚,是一种脂溶性非离子性杀菌剂,低浓度可达到抑菌杀菌效果,不引起着色现象。目前有的产品以防腐剂成分放进牙膏内,起到控制菌斑作用,但允许浓度不得超过0.3%.(3)植物提取物:包括有黄芩、厚朴、五倍子、金银花、三颗针、二面针、田七及茶叶等,主要功能是分别抑制龋病、牙龈炎、牙周炎相关细菌,起到减少菌斑,减少龋病、牙龈炎发生,副作用少。提取物多放入漱口剂及牙膏内使用。

  (4)酶类:酶类有特异性及非特异性酶。非特异性多是蛋白酶类,能破坏细菌细胞膜。特异性的有葡聚糖酶(变聚糖酶及葡聚糖酶),用于溶解葡聚糖,减少菌斑在牙表面堆积。目前主要是含非特异性蛋白酶牙膏。

  (5)抗菌斑附着剂:包括茶多酚、甲壳胺等,这些物质除有弱的抑菌作用外,主要作用是阻止菌斑在牙表面附着。甲壳胺是氨基多糖类物质,有表面阳离子活性,可以吸附凝集口腔内细菌,阻止菌斑堆积,同时也有解吸附功能,使已附着牙面的菌斑脱落。一些无机离子如:氟、锌、镧有明显抗附着作用。茶多酚、甲壳胺可以放在含漱剂或牙膏内使用。

  (6)氟化物:氟化物防龋是有效、可行的基本方法。目前以牙膏、漱口剂、氟漆及氟泡沫等剂型广泛使用。氟化物防龋详见下文四、氟化物与牙健康部分。

  (7)替代疗法:是用致龋菌毒性因子缺陷株替代野生株定植于口腔的方法,以达到减少龋发生的作用。替换毒性缺陷株必须有附着及生存代谢的能力。

  (8)疫苗:防龋疫苗是主动免疫,以致病的特异性抗原,使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中和致龋菌的毒性因子,使机体保持较长时间防治作用,这个方法比较适合危险人群的防治。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口腔执业-高效定制班

2025年好课

4180

查看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