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组织急性化脓性感染各期的康复治疗方法是什么?相信大家都在关注,医学教育网特为大家整理了该知识点的详细概述:
(一)疖
1.病因
疖是单个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感染,病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偶可由表皮葡萄球菌或其他病菌致病。感染好发于颈项、头面、背部毛囊与皮脂腺丰富的部位。
2.临床特点
初起时,局部皮肤有红、肿、痛的小硬结,范围仅2cm左右。数日后结节中央组织坏死、软化,肿痛范围扩大,触之稍有波动,中心处出现黄白色的脓栓;继而脓栓脱落、破溃流脓。
面疖特别是鼻、上唇及周围所谓“危险三角区”的疖症状常较重,病情加剧或被挤碰时,病菌可经内眦静脉、眼静脉进入颅内海绵状静脉窦,引起化脓性海绵状静脉窦炎。出现颜面部进行性肿胀,可有寒战、高热、头痛、呕吐、昏迷等。
不同部位同时发生几处疖,或者在一段时间内反复发生疖,称为疖病。
3.治疗
(1)早期促使炎症消退:红肿阶段可选用热敷、红外线等理疗措施。
(2)局部化脓时及早排脓:疖顶见脓点或有波动感时用针头、刀尖将脓栓剔出,禁忌挤压。出脓后敷以呋喃西林湿纱条等。
(3)抗菌治疗:若有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等全身症状,面部疖或并发急性淋巴结炎、淋巴管炎时,可选用青霉素等抗菌药治疗。
(二)痈
1.病因
痈指邻近的多个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感染,也可由多个疖融合而成。致病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感染常从毛囊底部开始,沿阻力较小的皮下组织蔓延,再沿深筋膜向外周扩展,上传入毛囊群而形成多个脓头的痈。
2.临床特点
初起为小片皮肤硬肿、色暗红,其中可有数个凸出点或脓点,开始时疼痛较轻,但有畏寒、发热、食欲减退和全身不适。随后皮肤肿胀范围增大,周围呈现浸润性水肿,引流区域淋巴结肿大,局部疼痛加剧,全身症状加重。随着病变部位脓点增大、增多,中心处可破溃出脓、坏死脱落,使疮口呈蜂窝状。其间皮肤可因组织坏死呈紫褐色,但肉芽增生比较少见,很难自行愈合。病变扩大加重时可出现严重的全身性症状。唇痈容易引起颅内化脓性海绵状静脉窦炎,危险性更大。
3.治疗
及时使用抗菌药物,可先选用青霉素,以后根据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药,或者使用一周后更换品种。
局部处理:初期仅有红肿时,可用50%硫酸镁湿敷,鱼石脂软膏、金黄散等敷贴。争取病变范围缩小。已出现多个脓点、表面紫褐色或已破溃流脓时为改善引流,需要及时切开引流、在静脉麻醉下做“+”或“++”形切口切开引流,切口线应超出病变边缘皮肤深达筋膜,清除已化脓和尚未成脓、但已失活的组织然后填塞生理盐水纱条,外加干纱布绷带包扎。术后注意创面渗血情况,必要时更换填塞敷料重新包扎。较大的创面在肉芽组织长出后,可行植皮术以加快修复。
(三)急性蜂窝织炎
1.病因
致病菌多为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大肠埃希菌或其他型链球菌等。由于受侵组织质地较疏松,病菌释放毒性强的溶血素、链激酶、透明质酸酶等,可使病变扩展较快。
2.临床特点
一般性皮下蜂窝织炎,患者可先有皮肤损伤,或手、足等处的化脓性感染。继之患处肿胀疼痛,表皮发红、指压后可稍褪色,红肿边缘界限不清楚。邻近病变部位的淋巴结常有肿痛。病变加重时,皮肤部分变成褐色,可起水疱,或破溃出脓。患者常有畏寒、发热和全身不适;严重时患者体温增高明显或过低,甚至有意识改变等表现。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增多。
根据病史、体征,诊断多不困难。
3.治疗
发病后一般先用青霉素等抗生素治疗,疑有厌氧菌感染时加用甲硝唑。根据临床治疗效果或细菌培养与药敏报告调整用药。
局部处理:早期一般性蜂窝织炎,可药膏敷贴等,若病变进展,形成脓肿应切开引流;口底及颌下急性蜂窝织炎应及早切开减压,以防喉头水肿、压迫气管;其他各型皮下蜂窝织炎。
(四)丹毒
1.病因
丹毒是皮肤淋巴管网的急性炎症感染,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侵袭所致。好发部位是下肢。
2.临床特点
起病急,开始即可有畏寒、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等。病变多见于下肢,表现为片状皮肤红疹、微隆起、色鲜红、中间稍淡、境界较清楚。局部有烧灼样疼痛,病变范围向外周扩展时,中央红肿消退而转变为棕黄。有的可起水疱,附近淋巴结常肿大、有触痛,但皮肤和淋巴结少见化脓破溃。病情加重时全身性脓毒症加重。下肢丹毒反复发作导致淋巴水肿,在含高蛋白淋巴液刺激下局部皮肤粗厚,肢体肿胀,甚至发展成“象皮肿”。
3.治疗
卧床休息,抬高患肢。局部可以50%硫酸镁液湿热敷。全身应用抗菌药物,如青霉素静脉滴注等。
以上关于“软组织急性化脓性感染各期的康复治疗方法”的文章由医学教育网编辑整理搜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更多的文章随时关注医学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