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虫诊断依据、处置措施及报告的撰写方法是公卫医师实践技能考试的考点,医学教育网编辑为大家整理搜集了具体的知识点如下:
血吸虫诊断依据,水库遭到暴雨冲击、垃圾污染,处置措施,报告如何撰写。
血吸虫诊断依据
(一)流行病学史
1.发病前2周至3个月有疫水接触史。
2.居住在流行区或曾到过流行区有多次疫水接触史。
(二)临床表现
1.发热、肝大及周围血液嗜酸粒细胞增多为主要特征,伴有肝区压痛、脾大、咳嗽、腹胀及腹泻等。
2.无症状,或间有腹痛、腹泻或脓血便。多数伴有以左叶为主的肝大,少数伴脾大。
3.临床有门脉高压症状、体征,或有结肠肉芽肿表现。
(三)实验室检测
1.下列试验至少1种反应阳性:
(1)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
(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3)胶体染料试纸条试验。
(4)环卵沉淀试验。
(5)斑点金免疫渗滤试验。
2.粪检找到血吸虫虫卵或毛蚴。
3.直肠活检发现血吸虫虫卵。
(四)吡喹酮试验性治疗有效
(五)诊断原则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等来诊断。
(六)诊断标准
1.急性血吸虫病
(1)疑似病例:应同时符合流行病学史1和临床表现1.
(2)临床诊断病例:应同时符合疑似病例和实验室检测1或(四)。
(3)确诊病例:应同时符合疑似病例和实验室检测2.
2.慢性血吸虫病
(1)临床诊断病例:应同时符合流行病学史2临床表现2和实验室检测1.
(2)确诊病例:应同时符合流行病学史2临床表现2和实验室检测2或者实验室检测3.
3.晚期血吸虫病
(1)临床诊断病例:应同时符合流行病学史2临床表现3和实验室检测1(既往确诊血吸虫病者可血清学诊断阴性)。
(2)确诊病例:应同时符合流行病学史2临床表现3和实验室检测2或者实验室检测3.
处置措施,报告撰写:
污染事件的处理原则:去除污染源,切断污染途径,保护人群健康。
1.污染的控制
(1)当确定生活饮用水被污染时,应立即上报,停止供水,通过各种媒体通告人群在事件未解除前,不得饮用被污染的水。
(2)启动临时供水措施,在启用应急储备水源或采取临时送供生活饮用水时,对送供的生活饮用水水质进行检测,做好输送水管道、送水车、储水容器的清洗消毒,以及送供水人员的健康管理。对送供水过程进行全程监控,防止水质污染。
(3)初步分析确定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时,应协同有关部门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去除污染源,切断污染途径,减少、控制和消除污染物污染的范围及程度,如停止排放、关闭闸门、打捞污染物、管网修复和清洗消毒、切断与非饮用水的直接连接等。当确定生活饮用水水源污染时,应通知供水单位及时调整水处理工艺,强化净化效果;当确定生活饮用水管网被污染时,应改造管网,并对管网进行修复和清洗消毒。
(4)根据生活饮用水污染情况,制定水质应急监测方案,增加对水源水、出厂水、管网末梢水、二次供水或分散式供水的监测样本数量和监测频次,加大监测力度,及时掌握水源水、出厂水、管网末梢水和二次供水的水质污染现状、趋势和动态变化。
(5)对于生物性污染事件,为防止可能出现的继发性介水传染病,尤其是肠道传染病暴发疫情的发生,加强肠道传染病的监测和预警工作,受害者对症治疗,人群预防性服药,加强健康教育,做好生活饮用水污染事件中可能发生的传染病疫情或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6)当污染控制后恢复供水前,应对水质进行检测,检测合格后方可供水;供水前,提醒人群使用饮用水前,必须将管道内滞留的水放尽后,才能正常使用。
2.人群的保护
(1)首先是停止饮用受污染的水,供应替代饮用水(临时管道、水车送水、桶装水、瓶装水等)。
(2)当生活饮用水污染危及人群健康时,应迅速开展医疗救治工作;对可疑供水污染区域内的高危人群,有针对性地进行预防性服药,必要时进行医学观察。
(3)充分利用媒体和各类宣传方式开展健康教育宣传工作,把握正面引导原则,消除公众恐慌心理,维持社会正常秩序,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报告的撰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事件的基本情况包括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涉及人员情况、严重程度、事件发展的过程。
2.现场卫生学调查结果包括饮用水水源类型、水源周围排污情况、供水方式、饮水消毒方法、饮水人口、供水管网材质、周围有无污染等情况。
3.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对累及人群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4.水质检测结果对现场采集的样品进行实验室检测,检测结果参照国家相关标准进行判定。
5.采取措施情况及效果饮用水污染采取的控制措施主要包括:停止供应受污染的水、对污染来源采取控制措施、对涉及人员进行救治、随时进行水质检验等。
6.事件原因分析。
7.总结对事件的性质、影响、后果进行评价,总结工作的经验教训,防止事件的再次发生等。
上文关于“血吸虫诊断依据、处置措施及报告的撰写方法”的文章由医学教育网编辑整理搜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