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网校

首页 > 卫生网校 > 适宜技术 > 正文

中国古代针法特色历史演变

“中国古代针法特色历史演变”相信是准备学习中医适宜技术的朋友感兴趣的事情,为此,医学教育网小编整理内容如下:

针刺手法为临床起效关键因素之一,因各时期针具的差异及针灸理论的不同认识,针刺手法呈现不同特点,因此,梳理各时期针法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针法萌芽阶段为石器、青铜时期,产生和理论形成于春秋秦汉,成熟期于金元,全盛于明清。针法的发展与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及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密切相关,特别是古代冶金技术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石器时期、青铜时期

历史背景 在石器时代,砭石针为主要的针灸工具,如《山海经》记载:“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箴石”,其中金代郭璞注解“箴石”为可用于治疗痈肿的砭石针,《说文解字》亦云:“砭,以石刺病也。”《素问。血气形志篇》亦曰:“病生于肉,治疗之以针石。”1963年出土于内蒙古多伦旗头道洼新石器时代遗址的一枚砭石被认为最早的医用砭石,随后多地均出土了各式各样的砭石。除了砭石外,尚有骨针、草木质针也被认为用于疾病的治疗。尽管一些学者不赞同砭石为早期针灸针具,但是多数学者认为砭石、草木质针和骨针等为最早的针灸器具,也是针灸的起源。

到了青铜时期,青铜针的出现标志着金属针具的开始。然而这一时期出土的针具中最多的仍是砭石针,青铜针相对较少,战国以前使用青铜针也不普遍,马王堆帛书、《古传》《论语》涉及针刺疗法皆说砭石,究其原因可能与当时对针灸治病认识理论不全面和制铜技术难以生产出针身较细、针尖锋利的针具有关。

针法特色 据现有的出土物和文献考证,砭石外形多为刀形、针形、剑形等,主要用于温熨、击打按摩、肌肤浅表刺、深部肌肉刺或切开排脓。其手法尚主要是简单的切、刺、击打按摩等。青铜针虽然已经产生,但是其应用于医疗尚不普遍;然而当时对深刺治病已经有一定的认识,而不是石器时期的浅表外治法。如有学者对甲骨文中的“殷”字解释为 “一个人用针刺治疗疾病”,在殷商时代的墓中也发现骨针深刺入人体。青铜针材质一般较硬,较砭石更为锋利,针身更细和光滑,但是其韧性较差,手法特色应该是以单纯针刺为主。

春秋至南北朝时期

历史背景 这一时期从原始社会走向封建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冶铁技术推动了铁制针具的产生。阴阳五行等哲学思想在医学理论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和实践,促使了针灸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这一时期的针灸学成就主要标志书籍是《黄帝内经》《难经》《针灸甲乙经》。约成书于先秦时期的《黄帝内经》标志着针灸理论的形成。经络理论从仅记载十一条经脉的《足臂十一脉灸》及《阴阳十一脉灸经》到完整记载十二经络系统及任督二脉的《黄帝内经》,腧穴也从无到有,再从少到全,临床治疗、针法的理论和操作也形成完整体系。约成书于西汉时期的《难经》再次对《黄帝内经》总结和发挥,晋代皇甫谧将《素问》《针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加以编著。

针法特色 《黄帝内经》为针法理论的形成时期,“九针”中的毫针应用最广,后世针法多指毫针手法,其它针具可用于放血、排脓、利水、按压等。该书对揣穴、进针、行针、候气留针、出针等针法都做了详细描述,整个过程中强调治神得气的重要性。“凡刺之真,必先治神”,针法需要依据脉象、病情、体质,同时注重四时、环境等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刺法方面结合疾病部位、病情、刺激方式等提出“五刺”“九刺”“十二刺”“三才刺法”等;补泻方面提出了“虚则实之,盛则泻之”的补泻原则,补泻手法主要是呼吸、迎随、徐疾、开阖、捻转及导气法;辅助手法方面有循、爪、按、摇、进、退、伸、推、弹、扪,为后世“下针十四法”和“下手八法”奠定了基础。

《难经》主要是阐释《黄帝内经》要旨,在此基础上也有—定的发挥,针刺操作方面更强调左右手配合使用;在补泻手法上提出“推而内之,动而伸之”的提插补泻手法,“泻南补北”“子母补泻”“营卫补泻”等,均对后世手法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针灸甲乙经》是对前人的总结归纳,在针刺手法发挥方面主要是对浅深刺法和留针法的贡献,根据穴位部位的肌肉丰厚程度、疾病特征等确定浅深刺和留针时间,对后世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操作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此外对诸如赞刺、豹文刺等刺络法的工具选择、操作、禁忌等也进行了大量的描述。

尽管这一时期针法理论已经形成,从理论到临床实践具有完整的体系,比石器、青铜时期有了跨越式的进步,但从历史纵向看,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从针刺操作手法可以看出,这—时期的手法轨迹主要是直线型,均以提插类手法为主,直入直出,对很流畅的捻转类手法则较难实现,针体难以实现卧倒、扭曲等形式,这可能与此时期冶铁合金技术尚不能生产出具有较好韧性和硬度的合金针有关。

以上是医学教育网小编整理的“中国古代针法特色历史演变”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适宜技术知识及内容,请点击医学教育网。

精品课程

小儿推拿保健师

3980起

立即购买
热点推荐:
考生必看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