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医学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基础医学理论 > 解剖学 > 正文

血管铸型制作的发展历史

血管铸型制作的发展历史:

早在15~l6世纪,意大利画家达芬奇就曾将蜡熔化后注入脑室,等将蜡硬固后,去除脑组织,制备出脑室铸型标本。此后,人们曾采用低熔合金作填允剂,制备内耳和脑室铸型标本。1957年何光簇采用牙科可质铸造内耳,使铸型质量有所提高。但蜡、低熔点合金和可塑质牙科凝固时间过快,不便加压灌注,对于流程长、管道细小的血管系统并不适用。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一段时期,人们常用赛璐珞作填作剂,制备内脏器官的血管铸型技术,但赛璐珞的化学稳定性差,经酸、碱等处理过程都会破坏它的分子结构,铸型容易脆裂,得不到满意的标本。到2O世纪70年代,随着化学工业的飞跃发展,出现了很多性质优良的新型塑料产品,如过氯乙烯、ARS、改性苯乙烯等。血管铸型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4课程

3980

详情>>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