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患者心理特征:
(1)陌生、恐惧的心理。随着社会的转型经济的发展,医院的就医条件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但门诊患者特别是首次就诊的患者,环境不熟悉,就诊程序不了解,对医生护士的业务水平持怀疑的态度,加上对自己的疾病能否治好的担心会产生惧怕心理。
(2)焦虑、烦躁的心态。病人在一系列诊疗过程中,由于科室和专业的细化,常常要往返多个部门和诊室。门诊患者一般都有求治心切尽快办理就诊手续尽早明确诊断的心理。如多次往返,焦急烦燥甚至情绪失控,极易引发医患间的冲突,甚至酿成恶性事件的现象不胜枚举。
(3)期望药到病除的心理。门诊患者大多想迫切体验到治疗效果。特别是慢性病患者,多次复诊常使他们怀疑医生的诊疗水平,有些病人甚至认为自己的病是治不好的,患者总希望看一次医生就能“立竿见影”。大多数患者都希望为自己诊疗的医生都是医术精湛的专家,医生的诊疗及时准确立即见效;对护士打针输液希望“一针见血”;对所有检查总希望一次就有明确诊断。
(4)心存疑虑的心态。近些年,由于部分医务工作者在诊疗活动中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不良行为,导致“非典”时期树立的“白衣天使”形象在人们心中已经淡化,病人对医务人员的信任度有所下降。有些患者就诊时希望得到医生的治疗,又对医生的能力心存疑虑医|学教育网整理。期望医生为其进行全面检查,并给予正确诊疗,对自己患病经过的叙述总担心有遗漏,而误导了医生的诊断,若医生不耐心倾听,便会产生自责和不安心理。尤其是一些有难言之痛的患者,叙述病情遮遮掩掩,而后又叮咛医生保密,希望医生对自己的健康提供安全保障。
(5)消费心理。每个患者经济收入、消费观念、文化素质的差异,对医生诊疗水平、服务质量要求各不相同。有些病人既希望医术高明的医生为自己诊治,但对医生开具的检查和药物不理解,总担心自己被“宰”;有些病人排队挂号、候诊很长时间,总希望医生能做详细检查,甚至主动要求医生给自己做检查,开“好药”,误认为便宜药不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