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卫生的内容:
讲究卫生,预防疾病,保持身体健康,这已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可是,怎样才算讲究卫生?这恐怕在看法和做法上就大不相同了。不少人一提讲卫生就想到注意公共卫生,讲究个人卫生,加强体育锻炼,摄取适量的营养,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等等,这些无疑都是重要的。但是,这样做只能预防显微镜下看到的微生物对人体的侵袭,只能把筋骨肌肉锻炼得更有力量,还不能确保人们的健康。这时因为,人生在世,难免遭受种种矛盾与挫折,因而社会、心理因素也同样危害人的健康。譬如,一个人身强力壮,却理智欠佳,人格异常,不能正常工作和生活,那怎能说他“健康”?所以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的定义修改为:健康“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与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这就是说,人要做到健康,必须体魄健全,身心健康,这种健康才算是真正的健康。怎样做才能达到身心全面健康的目的?中国杰出的心理学家潘菽教授早在四十年前就曾指出:“我们因注重身体的健康,故研究生理卫生;我们若要使得心理得到健全的发展,则必须注重心理卫生”。由此看来,心理卫生乃是达到心理健康的手段。
健康的心理状态和完整的社会适应能力与生理卫生是分不开的。由于心理和生理是互相影响的,心理不健康会给生理状态(人的躯体)造成伤害。因此,讲求心理卫生在某种意义上说比生理卫生更为重要。人的心理如果不正常,一方面通过心理影响生理的途径,会危害人们的躯体健康,甚至造成疾病,特别是各种慢性病,如各种心身疾病。另一方面,一旦人们的心理陷入了反常状态(轻者形成神经官能症或人格障碍,重者形成各种精神病),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就会受到破坏,甚至无法进行正常的家庭和社会活动,从而给个人和家庭带来极大的苦恼和不幸,以至给整个社会造成危害。心理卫生的任务是多方面的,而首要的任务多在青壮年时期,防止严重损害社会劳动力的情况出现。精神病病人通常不能自理生活;在激动兴奋状态下还会毁物伤人或者自毁,破坏生产,影响社会。因此,增进人们的心理健康,防止精神病的产生是整个社会面临的任务之一。其次是制定培养和锻炼健康“人格”的心理卫生原则和措施。第三是根据人生各个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心理特点(包括婴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订出保持各年龄阶段心理健康的一般心理卫生原则和方法。第四是提供人们在生活、工作和劳动的各领域中进行活动时所要注意的心理卫生的原则和措施。医学教育/网整理搜集。
总之,心理卫生不仅是个人,而且是整个社会都应该关心的问题。因为心理健康与否既与每个人的个体健康发展有关,也与整个家族、整个民族的健康发展有关。随着社会的向前推进,物质文明的迅速提高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就更加复杂,生活的节奏更加紧张,威胁人们的心理健康的因素也越来越多。因此,心理卫生问题也就显得更加复杂而重要。在我国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问题受到国家和政府的特别关心和重视,为维护和保持人们的心理健康创造了最根本的良好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