腧穴的命名,与天人相应理念有关。取义于天的如天柱、天府、天容、天突、天枢等。取义于地的更多,腧穴和经脉的概念主要来自地理。根据《灵枢》、《针灸大成》的腧穴名称,也可看出其与山、川、河、谷、丘、陵等地理、地貌有关。其中有海(照海、小海、少海、气海)、河(四渎)、溪(太溪、后溪、解溪、侠溪、阳溪、天溪)、沟(支沟)、地(地仓)、井(天井)、泉(涌泉、阳陵泉、阴陵泉、曲泉、廉泉、天泉)、池(阳池、曲池、天池)、山(承山、昆仑)、丘(商丘、梁丘、丘墟)、陵(大陵、下陵、外陵)、谷(合谷、然谷、陷谷、通谷、阳谷、阴谷、前谷、漏谷)等。腧穴的发现与命名,不仅是表面解剖学的问题,而且还有深层内涵。物之贯通联络而有条理者谓之脉,经脉正是喻象地脉之谓。
腧穴是经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又是针灸施治的作用点,根据临床针灸的观察和动物实验的研究,腧穴有八种性能。
1.内通性与外通性
腧穴通过经络和脏腑相通,经气在经络中转输,腧穴为转运站,也可反映脏腑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对腧穴施以针灸,可以把气转至脏腑,起到相应的调节作用。腧穴有引邪外出的作用,《难经·六十七难》:“阴病行阳,阳病行阴,故令募在阴,俞在阳。”指出内脏或阴经有病,具有病气常出行于阴分的腧穴,并从阴病行阳、阳病行阴的机转。这里阐述了取阳分腧穴可以调整经气而引邪外出的道理,也道出了针刺腧穴之所以有效的原理。腧穴又外通肌表,它不仅是一个孔隙,也是气游行出入和外邪侵入人体的门户。例如风从上受,外风常从风池、风府穴侵入;湿从下侵,湿邪常从涌泉穴侵入人体;寒从背淫,寒邪常从背部足太阳膀胱经侵入人体。针灸疗法就是利用腧穴的这一性能,把各种治疗手段的信息(如针、灸、按摩、电、激光、药物注射等)输入人体。
2.遥联性与相关性
腧穴通过经络之网和本经或其他经的穴位相联系,也能与不同部位的器官、不同经的脏腑相联系。因此,腧穴与腧穴,腧穴与脏腑器官都是休戚相关的。经气通过腧穴在本经的传导反应为循经感传,也可传达数经。
3.特异性与选择性
各腧穴的功能各不相同。不仅腧穴与非腧穴之间,在不同腧穴之间也有相对的特异性。表现在针灸时腧穴对某些内脏器官或某些疾病有较强的特异作用,甚至有本质上的差异。如针刺照海、阴谷等穴可利尿,针刺肾俞、京门穴可抗利尿;针刺阑尾、内庭等穴可治疗阑尾炎;针刺光明、内关等穴可治疗高血压病等。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