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中医理论 > 刺灸法 > 正文

刺法的起源与发展

刺法的起源与发展:

随着针具的不断变革,针刺的方法也不断发展。早期的医学著作《内经》总结了上古以来的针刺方法,其论述颇为精辟和全面。在刺法方面,提到了九刺、十二刺和五刺等;在补泻手法方面,提到了徐疾补泻、呼吸补泻、捻转补泻、迎随补泻、提插补泻和开阖补泻等,为后世针刺手法奠定了基础。继而《难经》又有所阐发,强调了针刺时双手协作的重要性,对后世影响颇大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唐宋时期,在针刺手法方面一直继承《内经》和《难经》之说。到了金元时期又提子午流注按时取穴的时间针刺学说。窦汉卿的《针经指南》创立了“针刺十四法”,目前大部分仍具有实用价值。明初陈会的《神应经》提出了“催气手法”,现仍适用于临床。徐风的《金针赋》又提出了一整套的复式补泻手法,对“烧山火”和“透天凉”也做了系统的论述。其后,高武的《针灸聚英》、汪机的《针灸问对》记载的针刺手法,都是在《金针赋》的基础上有所发挥撰成。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又汇集了明代以前有关针刺手法的精华,提出“刺有大小”,有“大补、大泻”,“平补、平泻”,“下针十二法”和针刺“八法”。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4课程

3980

详情>>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