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全科助理医师考试:《答疑周刊》2019年第47期
问题索引:
【问题】
一、恶心与呕吐的常见病因有哪些?
二、呕吐物的性质有哪些?
三、黄疸的常见病因有哪些?
四、不同类型的黄疸特点有哪些?
五、黄疸如何处理和转诊?
具体解答:
一、恶心与呕吐的常见病因有哪些?
1.反射性呕吐 来自内脏等末梢神经传导的冲动刺激呕吐中枢引起的恶心、呕吐。
(1)口腔、咽喉部及消化系统疾病:口咽部炎症、理化刺激;胃肠疾病(如急、慢性胃炎,幽门梗阻,肠梗阻,急性阑尾炎);肝、胆、胰腺疾病(如肝炎、胆囊炎、胆石病、胆道蛔虫症、急性胰腺炎)等。
(2)其他系统疾病:眼部疾病、心血管疾病、泌尿及生殖系统疾病等。
2.中枢性呕吐 由颅脑病变或药物等刺激呕吐中枢,使其兴奋性增加所引起的呕吐。常见病因:①颅内压增高:中枢神经系统的感染、急性脑血管病、颅脑外伤及脑肿瘤等;②药物或化学毒物的作用:如洋地黄、有机磷、某些抗生素及抗肿瘤药物;③其他:甲状腺危象、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妊娠反应等。
3.前庭功能障碍性呕吐和精神性呕吐 如梅尼埃病、晕动病、功能性胃肠疾病、癔症等。
二、呕吐物的性质有哪些?
①发酸、腐败气味提示胃潴留、幽门梗阻;②粪臭味提示低位肠梗阻;③不含胆汁说明病变多在十二指肠乳头以上,含大量胆汁提示胃内有胆汁反流或病变部位在十二指肠乳头以下;④含有大量酸性液体常提示胃酸分泌增加或有酸相关性疾病,而无酸味者可见于贲门狭窄或贲门失弛缓症;⑤上消化道出血常呈咖啡渣样呕吐物;⑥呕吐物开始为胃内容物,反复剧烈呕吐后呕血,应考虑有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的可能性。
三、黄疸的常见病因有哪些?
1.溶血性黄疸 由大量红细胞破坏导致大量非结合胆红素形成,并在血液中潴留。见于先天性和后天性溶血性疾病(不同血型输血后溶血、毒蛇咬伤及毒蕈中毒等)。
2.肝细胞性黄疸 肝细胞受损后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排泄能力均降低,从而使非结合胆红素在血中潴留、结合胆红素反流入血,故血中结合胆红素和非结合胆红素均升高。见于多种致肝细胞广泛损害的疾病,如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等。
3.胆汁淤积性黄疸 胆道梗阻造成胆红素反流入血,结合胆红素升高。可由胆道炎症、狭窄、结石、肿瘤、寄生虫病等肝内外性因素所致。
4.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 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或)排泌存在缺陷。临床上有Gilbert综合征、Dubin-Johnson综合征、Crigler-Najjar综合征、Rotor综合征。本组疾病临床较少见。
四、不同类型的黄疸特点有哪些?
1.不同类型黄疸的临床特点
(1)溶血性黄疸:通常皮肤、黏膜呈浅柠檬色。急性溶血可伴有发热、寒战、呕吐、腰背痛,并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贫血和血红蛋白尿(尿呈酱油色或茶色)。
(2)肝细胞性黄疸:皮肤、黏膜呈浅黄色至深黄色,常感疲乏、食欲减退。
(3)胆汁淤积性黄疸:皮肤多呈暗黄色或黄绿色,可伴有皮肤瘙痒、尿色深、粪便颜色变浅或呈白陶土色。
2.不同疾病黄疸进展的形式
(1)进行性黄疸:黄疸持续并逐步加深,应考虑由肿瘤所致的胆汁淤积性黄疸或重症肝炎。
(2)间歇性黄疸:黄疸有波动,有几种可能性:①胆管结石、胆总管炎性狭窄;②十二指肠乳头肿瘤,当肿瘤组织坏死、脱落时,黄疸可一过性减轻;③一般肝炎病人的黄疸可出现反复;④药物性肝损伤所致的黄疸临床较常见,其特点为:发病前有明确的服药史,多伴有肝大,全身症状常不明显,停药后黄疸可逐渐消失。
五、黄疸如何处理和转诊?
应首先寻找和确定引起黄疸的病因,并根据病因进行相应的处理。
1.一般治疗包括戒酒;胆道疾病者应予低脂饮食;肝病病人应以高热量、优质蛋白、维生素丰富、低脂肪饮食为主。
2.被毒蛇咬伤致急性溶血和血红蛋白尿者,可应用右旋糖苷、糖皮质激素,同时碱化尿液,以减少血红蛋白沉积,防止急性肾衰竭。
3.对于毒蕈中毒者,应积极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利尿,促使毒物排出。可用5%碳酸氢钠碱化尿液。酌情应用保肝药物。糖皮质激素对急性溶血、中毒性肝损害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4.若发生不同血型输血,应立即停止输血,并进行:①抗休克治疗;②保护肾功能,静脉滴注5%碳酸氢钠250ml以碱化尿液;③维持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④防治DIC;⑤如果输入的异型血量过大或症状严重时可考虑换血治疗。如无抢救条件,应请会诊或适时转诊。
5.病毒性肝炎病人的防治要力争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报告、早处理疫点,防止流行,转诊病人,以便得到及时治疗、提高疗效。做好易感人群的保护,减少发病。
6.胆汁淤积性黄疸应根据梗阻原因和病人的情况及时转诊,以便进一步选择手术或内镜下治疗。
7.如缺乏诊治设备和能力,应及时转诊。
乡村全科助理医师考试:《答疑周刊》2019年第47期(word版下载)
〖医学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