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育网手机站

登录/注册

中药学57

2015-01-22 10:44 来源:医学教育网

中药学57讲:

第五十七讲 化痰药:天南星、禹白附、白芥子、皂荚、旋覆花、白前、桔梗、前胡下面第二味化痰药,天南星。天南星是天南星科的代表植物,和半夏是同类的,是属于同科的。天南星也是用的地下的块茎,但是个头比较大,它一般的直径可能都有三公分的左右。

天南星作为一个化痰药,基本的功效也是燥湿化痰。作为燥湿化痰药,天南星的温燥的性质和毒烈的性质,就是它的毒性,都强于半夏,温燥的性质和毒烈的性质强于半夏,但是它的止咳祛痰的作用并不优于半夏,所以这个半夏被称为治疗湿痰咳嗽的要药,但是天南星相对就要次要一点,就没有被称为治疗湿痰咳嗽的要药,但是它可以和半夏一样的,用于湿痰或者寒痰的咳嗽痰多,而且可以配伍在一起使用。它重要性不如半夏,对于湿痰咳嗽和寒痰咳嗽,因为它的毒烈的性质,温燥的性质更强,但是治疗的效果并不更好,所以它临床的价值相对来说就要低一点。但是在教材上常常有一种表述不是很准确,给同学们造成一种误解。在有的书里面,这个天南星用于湿痰、寒痰的顽症,好像顽痰,就是很顽固的很重的就要用天南星。那么这样不是天南星燥湿化痰止咳的作用就应该优于半夏。那么它为什么又会有那样的表述呢?实际上它主要是指的导痰汤那一类的方剂,那么一般的湿痰咳嗽、寒痰咳嗽,用二陈汤,就用半夏配橘皮就够了。如果比较重的,顽固的一点,只用二陈汤,只用半夏橘皮还不够,再还要加一点天南星这样的药,使整个方的燥湿化痰的作用更强一些,那么对于比较顽固的湿痰或者寒痰咳嗽,对导痰汤来讲就更加适合,并不是说的天南星的单味药和半夏相比较更适合这个顽痰证。所以如果见到这样的说法的时候,实际上它是把复方和单味药没有能够很准确地区别,在表述上有一点问题。所以对于这个天南星的燥湿化痰就掌握刚才我们说的一点就行了。它和半夏比较相似,但是温燥毒烈的性质过之,所以常常可以和半夏同用,用于湿痰或者寒痰咳嗽证。另外呢,由于它的消痞这一类的作用呢,实际上还不如半夏,所以对于湿痰引起的痞闷、痞满,往往就没有用天南星,而是用的半夏,所以燥湿化痰不是天南星的优势,天南星的优势和半夏相比,主要在于祛风止痉,就是一般说的祛风痰,应用于肝风夹痰,它既有祛痰,或者说有消痰的作用,又能够息风止痉,所以它常常用于风痰证。中风、破伤风、癫痫这一类,那么就比半夏用得多。它的优势在这个地方。那么这个消肿散结止痛,它与消痰也有关,与攻毒也有关,这个和半夏也是一样的,但是这个作用一般认为它强于半夏,所以用于痈疽肿痛这一类的天南星比半夏用得多。所以学了半夏以后,天南星就作这么一个简单的比较。由于天南星的毒烈的性质超过了半夏,所以内服仍然是要炮制的,炮制当然也是用明矾、生姜这一类,叫做制南星。生的一般是外用的。

天南星后面有一个附药,胆南星。这个虽然不是一个正药,但是大家应该要有所了解。参考资料的第三,这个胆南星就是用天南星把它磨细了以后,加在这个牛胆汁里面把它拌匀了,放置很长的时间,这样加工周期很长。那么现在的胆南星,就是把这个天南星制了以后,把它加在牛胆汁里面,再稍稍的蒸一下,这样就用不着放置很长的时间,缩短了这个炮制的周期。这些属于炮制学,我们不管,作为医生我们只知道这个胆南星就是天南星加了胆汁,主要是牛的胆汁,牛的胆汁当然是一个苦寒性很强的药,所以这个胆南星它就是一个性味是偏于苦寒,就不是苦温的了。那么它这个止痉就是息风止痉挛,就不是燥湿化痰,就是清热化痰,它主要治疗的是热痰咳嗽,或者肝热引起的惊风,小儿惊风,或者其他的一些痉挛抽搐。所以这两个药的药性寒温完全不一样,所以在临床应用的时候,如果对于有热象的一些咳嗽痰多,或者肝风内动,一般就是选用胆南星,这个要有一定的了解。

前面我们谈了胆南星的加工炮制的情况,那么从这里面我们可以知道了这个天南星是一个温燥的药物,胆南星是一个苦寒的药物。所以在临床上用的时候,是湿痰证、寒痰证的时候就用偏于温燥的天南星,如果是在临床上是热痰证,或者因为热引起的肝风内动,比如说小儿惊风,这样的一些热性病,那么一般就用胆南星。虽然我们没有要求胆南星,但是我们知道它和天南星的区别,那么今后处方的时候也是可以经常使用的。这是关于胆南星的问题作一个简单的说明,我们书上作为附药。

下面我们介绍另一味燥湿化痰的药物,禹白附。通过前面的半夏和天南星的介绍,这个禹白附就作一个一般的了解。这个禹白附也是天南星科的植物,药用的部位也是块茎,禹白附比半夏大一些,比天南星块头要小一些,它们的毒性都是相似的,属于同一类的药。

禹白附的第一个功效也是燥湿化痰,禹白附燥湿化痰的作用最弱,比天南星还弱得多,当然也没有明显的止咳作用。所以从理论上来讲,禹白附是可以用于湿痰咳嗽和寒痰咳嗽的,所以我们书上在“应用1”里面就谈了这方面的应用。但是在实际应用当中,临床医生主要选择半夏来治疗寒痰和湿痰的咳嗽证,有时候可以选用天南星,很少有选禹白附的。那么我们这里的“应用1”之所以这样子来写是便于同学们学这三味相同的药,在他们学习的时候进行比较,便于记忆,也就是说它的燥湿化痰在治疗湿痰、寒痰咳嗽方面,它的实用价值不大,根本不常用。所以这一点在其它的教材里面没有相应的(说明),这个功效没有相应的主治,这也是可以的。那么有,是便于大家记忆,没有,就说明它不重要。这个加以说明,不然见到不同的教材,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大家就知道这个原因。

禹白附的第二个功效,息风止痉。这个和天南星一样,而且常常配伍在一起,主要是用于治疗风痰引起的口眼斜、破伤风或者癫痫这一类的都可以使用。这个没有什么显著的特征。

另外呢,它也能够消肿散结,但习惯上这个禹白附多数说它是解毒散结,就是认为它攻毒或者解毒的效果比天南星或者半夏要略强一点,因为它常常治疗毒蛇咬伤,半夏、天南星很少在这方面使用,所以就认为它的攻毒作用明显一些,实际上在这方面区别不大,对于疮痈肿痛。

所以这三个药,半夏、天南星、禹白附,我们就以半夏为主药,学了半夏以后天南星和禹白附就作为一个对照。天南星和禹白附更加相似,它们的优势都在于祛风止痉,就是在治疗与风痰有关的一些病证上面。另外呢,它外用消肿止痛的作用也比半夏要强一点。

另外,关于禹白附的药材,在古代的本草文献里面没有禹白附这样一个名称,就叫白附子。那么大家要知道,白附子不是附子,我们前面学过的附子,就是我们温里药当中常用于回阳就逆的。在古代为什么叫白附子呢?它用的也是毛梗科,属于乌头类的那样的一种植物。现在有的把它叫关白附。这个也是像乌头类的药一样的毒性,也常用于散寒止痛的。这样的一种白附子现在几乎没有用了,现在就用另外一种天南星科的植物,把它的名称就不再用白附子,也就用禹白附。所以以前的古方如果用白附子的,现在在处方的时候我们就把它改过来,改为禹白附。这个作为一个了解的药。这三个药当中它最为次要。

下面我们介绍白芥子。它来源于白芥,是十字花科的一种草本植物,就是一般说的芥菜,它像小白菜一样的。芥菜有的种子的种皮比较白,那么称为白芥子,有的种子(的种皮)是黄的,称为黄芥子,在中药当中主要用种皮偏白的,所以就是我们这里要介绍的白芥子。当然,有的时候黄芥子也是可以入药使用的。

这个白芥子作为一个化痰药,它可以祛痰,也可以消痰,这个药作用于肺,那么它就是温肺祛痰的药,这个也是一个温性比较明显的药,所以它作用于肺主要是温肺祛痰,那么它治疗的是寒痰壅肺引起的咳嗽气喘,它重点在于祛痰,可以促进痰浊的咯出。我们在讲莱菔子的时候谈到了三子养亲汤,其中的一子就是白芥子,用于老年人咳喘痰多。那么属于寒痰的就是用这个白芥子来温肺祛痰。痰浊阻滞在肺窍以后,肺络不通,其实这个白芥子温肺祛痰了以后,它也能够宣通肺络,所以白芥子治疗有的寒痰咳嗽,包括有胸痛,这个胸痛就是肺络闭阻,那么通过它的祛痰以后疼痛会缓解,那也是它通络的效应的一个方面。另外,在过去的中药里面,白芥子除了通络以外还有两个字——利气。利气就是它能够通利肺气,通利肺气严格地讲,不是一个独立的功效。它来自于《本草纲目》。《本草纲目》对白芥子的记载就有利气豁痰(作用)。利气豁痰这样四个字,其实对这四个字应该理解为豁痰利气,它通过祛除肺窍之痰,有利于肺气的宣畅,所以祛痰和利气是互为因果的,祛痰是因,利气是果,它并没有独立的利气的作用,因为它不是行气药,所以我们在现在这一版的教材里面就没有保留“利气”二字,那么它祛痰以后自然肺气通利,有时候胸闷胸痛这样一些症状它能够得到减轻,这并不影响白芥子温肺祛痰以及它相应的治疗肺寒咳嗽痰多,或者咳喘痰多,这样一些病证的治疗。那么这个是把白芥子作为一个祛痰药,治疗狭义的痰,那么白芥子如果作为一个消痰的药,治疗广义的痰,它主要是消的是经络之痰,消的是经络之痰,那么它主要就是温经消痰。在临床上呢,主要治疗寒痰阻滞经络引起的一些痈疽和关节的一些疼痛或者局部的麻木。比如说今后大家要学阳和汤,那里面的治疗,就是白芥子主要起这样一个作用,这个寒邪凝滞或者寒痰闭阻出现了局部的麻木或者关节冷痛,或者出现了痈疽,那么这样的方里面白芥子就是温经消痰,通过温经消痰它也可以通经络,缓解局部的一些疼痛。所以白芥子就是这么两个方面的应用,一个方面是它作为祛痰药,一个方面是作为消痰药,它的温性都比较明显,都是用于寒痰证,寒痰咳嗽和经络的寒痰证,这个白芥子如果作为祛痰药,那么煎煮的时间在汤剂当中不要过长,过长了对它的祛痰的效果是有所影响,这个是需要注意。另外,白芥子治疗这个寒痰闭阻经络而出现的那样一些病证可以局部外用,把它敷在局部,那么可以让它(皮肤)发红,严重的还可以出现水泡,然后达到治疗的效果,所以有的书上把这样的一种方法叫做冷灸。因为我们用针灸用的这个灸条是要有温度的,把它点燃了以后局部有一种温暖舒(适)的(感觉),它有温经散寒(作用)。那么白芥子它不通过这个物理的这种发热能够刺激这个穴位的局部,达到温通经络,消散痰凝的这样一个作用,所以民间常常把这样一种方法叫做冷灸,能够达到和这个灸条同样的治疗效果。但是有的人局部用了以后对他的刺激会造成局部皮肤过敏,那就不太适合,所以我们这个书上也是谈到了它对皮肤的刺激性。这个使用的时候要注意,就是在外用的时候。

下面的一个药,皂荚。这个不要求,但是大家简单地了解这个是豆科的植物。过去主要是用它结的皂荚来洗衣服。这个药作为一个祛痰药它是比较峻猛的,所以有的时候咳嗽痰多非常顽固,把它祛不出来的时候可以少量的让他引起比较明显的恶心呕吐,有利于痰的祛除,(所以)说它类似于西药当中的那种恶心性的祛痰药,那么现在呢,由于它是有毒的药,尤其是口服,很少使用,所以现在一般都不用它,我们对这个药就不要求。

我们就介绍下面的一个药,旋覆花。一种菊科植物,开的是金黄色的花,它的花朵比(野)菊花要稍大一点,很像那种野菊花,但是有明显的一些区别,注意和野菊花的区别。因为旋覆花又叫金沸草,所以相对来说旋覆花有的时候又叫金沸花,有一个古方,叫做金沸草散,实际上用的就是旋覆花,这是需要注意的。

旋覆花在当代的临床当中主要是作为一个祛痰的药来使用,它基本的功效是祛痰平喘,当然也可以叫祛痰止咳。它的重点在祛除肺窍之痰,有利于缓解或者消除因为痰阻肺窍而引起的咳嗽气喘,当然它也兼有比较微弱的止咳平喘的作用,但是是次要的,所以旋覆花在临床上用呢,是用于痰多的咳嗽气喘,是作为一个祛痰药来使用的。在古书里面首先记载旋覆花就认为它是消痰的,比如在《名医别录》里面就称旋覆花“消胸上痰结,唾如胶漆”。那么首先把它称为消痰药,但是它的主治证就是咳嗽的时候痰比较多,而且比较粘稠,不易于咯出来,实际上是作为一个祛痰药在使用。所以从《名医别录》以后很多中药书上旋覆花的第一个功效写的就是消痰,那么就沿用了《名医别录》的这个功效术语,但是《名医别录》的这个功效术语的主治明确地告诉了我们是治疗咳嗽痰多的。如果按照我们现在规范了以后的这个功效术语的话,它就应该是一个祛痰的药,所以我们就把它的功效相应地不再用消痰,而用祛痰,它的适应症就是咳嗽痰多,重点在于痰多。因为它是一个微温的药,所以在临床上真正咳嗽气喘痰多,不论寒热,旋覆花都可以使用,外感也可以使用,感冒风寒,咳喘痰多,或者感冒风热,咳喘痰多。没有外感,肺热或者肺寒的痰多其实都可以使用,那么分别配伍相应的药物。这个(是)配伍的原则,那么有外感风寒的配伍发散风寒的药,比如说配伍麻黄这样的一些药。如果有外感风热的,那么它也可以配伍桑叶、菊花或者牛蒡子这样的一些药使用。如果是单纯的肺寒,那么就(配伍)普通温肺的,比如干姜之类的,或者前面的白芥子都可以。肺热配伍黄芩、知母也是能用的。所以它应用是很广泛的一个祛痰的药,所以我们书上在“应用1”里面就举例说明了这方面的一些应用的简单的情况,自己可以看一下。

旋覆花的第二个功效就是止呕呃,就是降逆呃,降胃气上逆,也是一个止呕呃的药物。因为它是一个化痰的药,或者是一个祛痰的药,所以从理论上来讲,又认为是痰浊引起的恶心、呕吐,或者嗳气,或者呃逆,实际上在临床这只是通过它来进行分析说明。在临床上旋覆花能够治疗的嗳气、呕吐很广泛,不一定都有痰浊,脾胃虚弱的它可以和补脾胃的人参这一类的(配伍),那么有寒的配伍温胃的,有热的,那么配伍清热的药,实际上是一个应用比较广泛的一个止呕呃的药。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张仲景的旋覆代赭汤,代赭石汤,代赭石也是一个降逆止呕的,里面也有生姜、半夏这一类的药物,所以这一个方治疗呕吐、嗳气的作用相当好,临床医生一般都喜欢配伍使用,根据不同的证型可以适当地化裁。那么要说明的一个问题呢,就是因为张仲景在《伤寒论》上,这个旋覆代赭石汤主治的嗳气,用的这个“噫”字是一个口字旁,一个意见的“意”。那个不读yi,在这个地方读ai,和这个“嗳气”的“嗳”是同音同义的,那么现在规范,规范了以后,就用于嗳气只用这个(嗳),不再用那个(噫)了。但是我们有的书上呢,还是照《伤寒论》用的那个字,原样把它抄下来,在现在来说就不规范了,我们要知道它和现在这个“嗳”字是同音同义的,不能读成yi气,就是ai 气。

这是关于这个旋覆花的功用的简单的情况。那么这个旋覆花是很轻的,在煎熬的时候也是浮在药汤的面上,那么加水的时候也不好掌握药的加水量,那么这个水沸腾了以后它很容易也是把它冲出药罐或者沙锅的外面,那么不便于煎煮,所以一般要求旋覆花作为汤剂的时候要包煎,包煎的主要的目的就是便于煎煮,有的说是避免刺激咽喉,其实旋覆花并没有绒毛状的(毛刺),并不明显,所以实际上避免绒毛状的一些(毛刺)部分脱落以后刺激咽喉对旋覆花不是主要的,不像前面辛夷那样,或者枇杷叶也是,这个它主要是便于煎煮。

那么它对全草——金沸草它的作用是基本是一样,但是作用要弱一些,所以我们把它作为一个附药,这个不要求。

再下面,白前。那么用的是白前这种植物,萝科的白前这种植物,用的根,所以有的书上把它叫做白前根,主要强调它的入药的部位,因为整个这个草本植物它都叫白前,这样是为了把它区别出来,但是我们药典没有要“根”字了,就叫白前,所以实际上它名称叫白前,用的呢,作为一个中药,它也是用的下面的根。

这个药的功效很简单,我们这书上就是祛痰、止咳,就像旋覆花一样,它是以祛痰为主的,通过祛痰,有利于缓解咳喘,它也是用于咳嗽痰多,或者咳喘痰多,一般的咳喘,它止咳平喘的作用不太明显,所以主要是痰多的,用它作为一个祛痰的药物。它也是一个微温的药,临床上也是不管寒热虚实,有无表证,都可以配伍使用,这种配伍的原则和前面的旋覆花是一样的。那么现在在有的书上呢,白前的功效叫做降气祛痰,实际上应该把它倒过来,祛痰降气,因为这个痰浊闭阻在肺窍里面,那么肺的清肃下降的功能就不能正常发挥,所以就出现了肺气上逆。那么这个痰浊祛除了以后,清洁了肺窍,那么肺窍的清肃下降的功能就正常发挥了,所以就表现出了降气的这样一个效果,所以对于白前来说,降气是祛痰的一个效果,实际上降气就是缓解了肺气上逆,表现出来的就是缓解了咳嗽气喘,所以这个白前的功效,祛痰止咳和祛痰降气、祛痰降逆是一回事。但是,把它降气写在前面,这个有因果倒置,不是先降了肺气再来祛痰,而是祛除了痰以后,它恢复了肺的肃降的功能,所以这个有一个因果不同在里面。这是比较次要的一个药。

下面一个药,桔梗。从这个桔梗开始就是偏于微寒的了。当然有的书上说它平性,实际上它也是平而偏寒的。桔梗以前的是偏温的,温性是前面的更明显一些,主要用于寒痰、湿痰的,燥性也比较强,那么后面的旋覆花或者白前温性就比较弱,微温的其实在临床上热证也是可以使用的,那么从桔梗开始就是偏于寒凉的了,或者从平性到寒凉的性质,这个比较明显。

桔梗作为化痰药这一章的药物,它也是没有消痰作用,主要表现在祛肺窍的痰,所以它是一个祛痰作用很强的药,不但是在中药里面它是一个使用历史很悠久的,从《神农本草经》就开始作为一个祛痰药使用,而且在西药当中也常常把桔梗作为一个祛痰药,有明显的祛痰效果,所以这个桔梗的祛痰作用是很肯定的,但是桔梗和半夏一样,它不但能够祛痰,而且有明显的止咳作用,这个也是在过去的中药书上不太明确的一个地方,就是没有重视它的止咳的作用,过分地强调祛痰,而淡化或者忽略了止咳,所以桔梗既是一个祛痰药,又是一个止咳的药。所以它对于咳嗽痰多,是一个非常好的药,很重要的,是治疗咳嗽痰多的一个要药,加上它的药性比较平和,这个祛痰止咳的效果又相当明显,所以在临床上凡是咳嗽痰多的,不管什么证型,偏寒的,偏热的,有外感的,没有外感的,都使用,但是在兼有外感的情况下应用得更多一些,但是没有外感同样都可以使用,比如说在治疗外感风寒兼有咳嗽痰多的,败毒散这些方里面,都可以使用。就是在一些外感风热,比如说银翘散、桑菊饮,结合一些发散风热的药都能够使用。当然,没有表证的它可以配伍温肺或者清肺的药,那么这个也是我们在讲旋覆花的时候介绍了,只不过桔梗的作用更好,应用得更多一些。这是作为一个祛痰止咳药。

那么第二个功效呢,桔梗长于利咽喉,可以治疗咽喉肿痛或者失音,那么桔梗(对于)外感引起的肺气郁闭的可以和解表药同用,如果是热毒壅盛的,它可以和清热解毒药用,如果是阴虚火旺,上灼咽喉,虚火上灼咽喉,它也能够和滋阴降火的药配伍在一起,比如说,玄麦甘桔汤那么就可以用于热毒炽盛,或者阴虚火旺都可以。在张仲景的时代这个就是桔梗汤,就和甘草配伍,都是治疗咽喉肿痛的一个基础的方。这也是桔梗很重要的一个作用,或者它的应用。

另外,这个桔梗可以排脓,用于肺痈、肠痈,甚至外痈都能用。其实它有一定的解毒的作用,所以也可以说它是解毒排脓的,对于疮痈初起也能用。

这是关于桔梗,在我们这个书上就是这样子来表述的。但是传统常常就是强调桔梗的辛味,主要作用在肺经,而且它治疗的部位主要在上焦,就认为它能够开宣肺气,把很多的功效都和开宣肺气联系起来,比如说桔梗的祛痰,也是因通过宣肺有利于痰的咯出,那么它治疗的咳嗽痰多往往有胸闷胸痛,也认为是肺气不宣。那么用了桔梗以后,它通过了祛痰以后,那么这个胸闷胸痛的症状缓解了,也认为它不但祛痰,而且是开宣肺气的,所以比较强调这一点。那么我们这里呢,认为开宣肺气不是一个很直接的功效,比较笼统,所以把它淡化了,但是因为过分地强调这个桔梗开宣肺气,甚至作为一个舟楫之剂,引药上行,对桔梗的进一步认识是不利的。桔梗在《神农本草经》当中有三句话记载桔梗的功效,第一句就是“主胸痛如刀刺”,就认为桔梗本身就有一定的止痛的效果,所以它治疗这个咳喘、痰多、胸闷、胸痛,它有一定的止痛效果,包括疮痈肿痛,包括咽喉肿痛,用的是这个功效。另外,桔梗《神农本草经》认为能够主惊恐悸气。茯苓在《神农本草经》当中也是一个主惊恐悸气的药,后来就变成了宁心安神,在治疗一些心神不定的方当中把它作为安神药来使用,但是桔梗就没有把它(的)功效演变为宁心安神。现代的药理研究(结果)它也是有很强的镇静作用的,但是我们现在没有从那方面理解,这个带来了一些问题,我后面要讲。那么桔梗的另外一个功效,在《神农本草经》当中就治疗肠鸣幽幽,就是肠鸣腹泻。这个是什么样一个功效呢?现在还不是是很清楚。所以根据《神农本草经》的记载,那么桔梗一个是止痛的作用,第二一个有宁心安神的作用,第三个能够治疗肠鸣腹泻的作用。这三个作用刚好就可以把它用在我们现在用桔梗的三个方。以后大家要学。一个方就是血俯逐瘀汤,里面用桔梗,其实就是用的《神农本草经》用来主胸痛,把它作为止痛的这样一个药,那就是主胸痛。那么第二个呢,主惊恐悸气,就是天王补心丹当中用桔梗和一些宁心安神的药配伍在一起。那么第三个主肠鸣幽幽,治疗肠鸣腹泻,就是参苓白术散里面要用桔梗。但是现在不管哪一个方,那就过分强调桔梗开宣肺气,引药上行。这三各方都是这样子讲,就不利于在这三个方面去进一步去发掘桔梗的潜在的功效,这在很多程度上就约束了,或者固定了我们的思维,这样子来解释在一定程度上虽然是说明了这个方当中桔梗的应用,但是很多地方是没有自圆其说的。比如说这个在天王补心丹,说它是载药上行,引药归经,那么这个天王补心丹大概是十四味药,另外的十三味药都是归心经的,本身就是归心经的药,要用一个不是归心经(而)是归肺经的药,把归心经的药引上去,引到心里面去,这个本身就没有自圆其说。比如说我新到一个城市了,我本身道路都不熟悉,我还要去为那个本身就住在那个地方的市民,我要引他到什么地方去观光,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吧,不是归心经的药把归心经的药引到心经的地方,所以就过分强调了它升浮的,宣散的,开宣肺气的(特点),就造成了这样一个情况。同样的,在参苓白术散里面也是。如果我们把这个思维,已经固定了的思维(改变),我们把它发展一步,就研究《神农本草经》对桔梗的三句话,对这三个方肯定能够发掘出桔梗更有用的一些功效,比如说它的镇痛作用,镇静作用,或者对胃肠道一些特殊的作用。当然,这个都是我们以后进一步值得关注的,所以我们里面没有强调这个桔梗宣肺或者舟楫之剂这样子的一些说法。前人已经提出批评,比如说《重庆堂随笔》里面就提到了,前人就说,认为桔梗是舟楫之剂最为多此一举,认为这样子会误人。那么我们现在就是说具体方义分析的时候更多地理解一些功效,不要过多地联系它的性味特征,其实这个是宣肺,开宣肺气,它是接近于性能那个层次的作用,不是具体的一种功效。所以我们就是要求大家掌握桔梗就是祛痰、止咳,利咽、排脓,这四个方面都是很重要的一个药物,就是淡化了它开宣肺气。如果今后在考试当中出现了桔梗要选开宣肺气,或者宣肺之类的,大家知道前人过去有这么一种说法,也可以把它选择下来。

再下面的一个药物,前胡。前胡入药的部位是根,它也是一个伞形科的植物,和前面的柴胡是同一类的,伞形科的。前胡祛痰止咳的作用和桔梗是相似的,或者和前面的白前都是相似的,只不过白前、旋覆花是偏温的,它是偏寒的,实际上这个寒性是不明显,也是对于咳嗽痰多,或者咳喘痰多,也是不论寒热虚实都可以选择使用,主要作为一个祛痰药,也是没有消痰的作用,从旋覆花、桔梗、白前到前胡,这四味药,它都是祛痰的,没有消痰,所以一般不用化痰这个术语。

那么这个前胡比较特殊的就是第二个功效,它又是一个解表药,在解表药当中它属于发散风热的药。当然,它的发散风热的作用不强,比较弱的,如果这个功效比较强,肯定就把它放在了解表药,它相对于它的祛痰作用,或者止咳作用,比较次。但是在用它的祛痰止咳作用的时候往往考虑到它的解表作用。所以如果说要考试,在这一组药当中,外感风热,咳喘痰多最宜选用的药物,那肯定就是考的这个前胡,把它所有的功效综合起来,作为它的最佳的主治——外感风热,它本身是一个发散风热的药,又能够祛痰止咳,就是外感风热,兼有咳喘痰多,要首选这个药,而且比较适合选用的,最适合选用的,比如说在这个桔梗、旋覆花、白前这一组药当中,那么我们首先要考虑前胡。

前胡和柴胡,有的医生开处方的时候就称为二胡各用多少。这两个药相似性比较小的,它的来源虽然都是伞形科,但是它相似性很小,微微的有一个相同的都有解表的作用,柴胡和前胡都有解表的作用,比如说在败毒散那一类(方中),柴胡、前胡同用,就这么一点相似的。不同的是主要的,因为前胡最主要的功效是祛痰止咳,那么柴胡除了是解表退热以外,疏肝解郁和升阳举陷是很重要的功效,它是偏于升浮的,(前胡)是兼有沉降的,升浮当中兼有沉降,因为它祛痰和解表也是升浮的,那么柴胡的升浮性更强,所以这两个药没有什么更多的可比性,所以一般不需要比较,就是名称有相混的地方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相关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