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医学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基础医学理论 > 医学伦理学 > 正文

人的胚胎干细胞研究与应用的伦理争论

——●●●聚焦热点●●●——

报名预约> 有问必答> 报考测评>

人的胚胎干细胞研究与应用的伦理争论是2018年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医学伦理学大纲涉及到的考点,医学教育网编辑为大家整理如下:

干细胞作为一种尚未特化的多能细胞,存在于胚胎、胎儿组织、脐带血以及某些成人组织中,它具有一分为二的自我繁殖能力,并具有分化发展出各种特化细胞、组织与器官的潜能。特别是取自早期胚胎的胚胎干细胞,最具发展潜力。如果科学家能够准确掌握干细胞向不同组织细胞“定向分化”的条件和机制,在体外进行培养,然后移植到病患体内去修复受损细胞,甚至在体外培育出整个器官以供移植,那么对于诸如帕金森症、阿尔茨海默症、心肌梗塞、糖尿病以及各种癌症、免疫缺陷等涉及细胞、组织乃至于器官坏死的疾病患者,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福音。

虽然可以预见,干细胞研究肯定会大幅增进科学家对于生命、以及威胁生命的各种疾病的了解,进而带动生命科学和医疗技术的发展;但是,干细胞研究却从一开始就引起了广泛的争议,支持者与反对者之间的伦理争议持续不断,并深切影响了各国的政策走向。

1.干细胞研究与社会伦理观念的冲突

干细胞研究的伦理问题及其争论,是干细胞研究过程、应用结果所可能带来的后果与社会既有的伦理观念、准则相冲突的产物。在干细胞研究中,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及其临床转化所引起的伦理争议最大。这主要源于胚胎干细胞的获取过程。由于获得胚胎干细胞的过程会破坏胚胎,由此引出对生命尊严和胚胎伦理地位的讨论,构成了相关研究所面对的主要伦理压力。支持或反对胚胎干细胞研究的主要分歧在于:是将胚胎视为一个人(或潜在的生命),还是一团可供研究使用的细胞?这其中涉及三个逐层递进的问题:一是胚胎是否为“人”的界定问题;二是何为“人”的判定问题;三是破坏胚胎是否为“杀人”的伦理和法律问题。这些问题与各个国家的文化、宗教、民间习俗等有很大关系,而且对人的理解本身也在不断变化,因此对这些问题的回答难以一致。

由胚胎来源所引发的问题是干细胞研究的另一个伦理争议点。用于研究的人类胚胎干细胞可能通过下列方式获得:体外受精时多余的配子或囊胚、自然或自愿选择流产的胎儿细胞、体细胞核移植技术所获得的囊胚和单性分裂囊胚、自愿捐献的生殖细胞、以研究为目的制造的胚胎,等等。不同来源的胚胎干细胞的伦理敏感度不同。除了使用自然流产的胎儿细胞或人工授精后的剩余胚胎之外,是否可以运用体外受精技术制造胚胎?是否还可以利用无性生殖技术复制出胚胎以供研究?如果这样可以的话,那么是否可以允许克隆人?这是一个渐进式的问题串。一旦一步步地放开许可,其伦理尺度也将越来越大。由此,人们对干细胞的未来发展充满担忧。

围绕干细胞研究及应用的伦理争议,并不是一个新出现的孤立事件。事实上,它是一个“延续式”的讨论:早在堕胎、人工试管受精、克隆出现时,相关的讨论就已经开始了[1].由于它们都牵涉到对胚胎地位的看法,因此早期堕胎议题辩论的观点很自然地延伸到后来人工授精、克隆以及胚胎干细胞研究上来。反对者反对这些研究的理由一直以来都没有大的变化,主要集中于谋杀潜在生命、工具化、人类尊严等。支持者则认为早期胚胎缺乏神经系统及感觉,终止早期怀孕或者为了科学研究、医学治疗使用早期胚胎是可以接受的,力图使争议脱离道德层面进入医学治疗层面。

2.具体社会情境中的干细胞伦理争议

虽然干细胞尤其是胚胎干细胞研究有巨大的伦理争议,并且已经成为影响干细胞领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在具体的社会情境下,干细胞伦理争议又会面临更加复杂的局面。在一个国家、地区乃至人类社会,虽然会有一定的、一致的文化传统维系着不同的个体;但不同个体在面对同一个问题时,并不一定表现出一致的看法,他们基于自己的立场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从而分化出不同的群体。

社会通常对干细胞研究成果有强烈的需求。对于不少患上衰退性不治之症的病人来说,干细胞研究被视为重拾健康及活动能力的唯一希望。同时,在现代社会中,随着这类疾病的发病率逐渐提高、疾病本身的严重性,很多人产生了强烈的忧患心理。这种状况导致社会对干细胞研究成果寄予很大的期望。面对干细胞研究,对自身健康的祈望可能会影响其伦理观念和选择。“黄禹锡事件”中的一个现象可以特别好地阐释这一问题。

黄禹锡事件的起点是对卵子来源的伦理质疑,但由于黄禹锡在克隆和干细胞研究领域的成就和地位,这一质疑虽然在学界、社会上引起了一些关注,事实上却并不足以动摇黄禹锡在韩国的地位,特别是他在韩国民众中的形象。韩国媒体在事件开始时一边倒地支持黄禹锡,韩国社会也并没有将事件中的伦理问题置于至高地位。直至“造假”一事被曝光,才掀起了轩然大波。韩国的社会舆论话锋急转直下,曾对研究寄予极大期望的公众感觉遭到了欺骗,而病患们更是感到希望破灭。事件最终导致黄禹锡落马。

但是直至“黄禹锡神话”破灭,韩国社会和媒体对于专门讨论与黄禹锡事件相关的各类问题的会议、以及加强科学家伦理学教育的社会运动仍毫无兴趣[2].干细胞研究与很多既有的社会伦理观念存在冲突,这使得干细胞研究充满伦理争议。但是,社会对干细胞研究成果有强烈的现实需求,支持干细胞研究的人可选择以此作为干细胞研究是道德上正当的理由,或直接忽视伦理问题。无论是集体还是个人,当需要做出决定时,都会基于自己的立场而做出某种倾向性选择。关于这一点,在干细胞政策的形成过程中有更加鲜明的体现。

上文关于“人的胚胎干细胞研究与应用的伦理争论”的文章由医学教育网编辑整理搜集,希望可以帮助到各位朋友们!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