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医师

首页 >  > 口腔医师 > 正文

止血

止血是手术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减少术中失血、保持术野清晰、防止重要组织损伤、保证手术安全以及术后创口愈合等均具有重要意义。头颈部血液循环丰富,出血量一般较多,彻底止血可减少出血量,尽可能做到不输血或少输血;也可预防术后出血、血肿或血清肿,甚至创口感染等并发症。

手术中常用的止血方法包括压迫止血,钳夹、结扎止血,药物止血,电凝止血,低温止血和降压止血等。

1.压迫止血 使用外力压迫局部,可使微小血管管腔闭塞,从而达到止血效果。对于较大面积的静脉渗血或瘢痕组织及某些肿瘤(如血管瘤、神经纤维瘤等)切除时的广泛渗血,可用温热盐水纱布压迫止血。对局限性出血又查不到明显出血点的疏松组织出血区,可用荷包式缝合或多圈式缝扎压迫止血。如组织基底移动性差,不能缝合或缝合效果不佳时,可转移邻近肌肉或其他组织覆盖、填塞加压止血。骨髓腔或骨孔内的出血,则用骨蜡填充止血。腔窦内出血及颈静脉破裂出血而又不能缝扎时,可用碘仿纱条填塞压迫止血,以后再逐渐分期抽除。对急性动脉出血(手术中或外伤后),可选用手指立即压迫出血点,或压迫供应此区知名动脉的近心端,继而再用钳夹或其他方法止血。

2.钳夹、结扎止血 钳夹止血是使用最多、最普遍的方法,即用蚊式血管钳对看得见的出血点进行迅速和准确的钳夹。钳夹的组织要少,以免过多损伤正常组织。表浅的微小血管,单纯钳夹即可达到止血目的;而较大的出血点,则需在钳夹后用丝线结扎,称为结扎止血,也可使用电凝。浅部组织的结扎不宣过多,过多的结扎线头作为异物长期留在组织中,可造成感染或引起组织排斥反应,影响创口愈合。故在结扎后剪线时,应尽量减短,避免遗留过长线头,这对整形手术和创面植皮尤为重要。

对某些钳夹组织较多、钳夹组织的游离端过短以及钳夹的组织内有明显的血管者,为避免结扎线滑脱出血,可采用缝扎止血。对于大块的肌束,例如胸锁乳突肌,应采取先钳夹,再剪断,最后缝扎的方法,以减少肌肉中的小血管出血,防止结扎线滑脱。常用的缝扎方法为贯穿缝合法。

(1)知名或较粗血管的结扎止血:术中处理此类血管时,应顺其长轴,细心将其从血管鞘中解剖分离出来,将两侧钳夹或结扎后剪断,即可达到防止和减少出血的目的。一般知名动静脉结扎切断后所留下的断端长度,至少应为该血管管径的2倍,并应行双重甚至三重结扎,以防滑脱。对较大动脉的第2次结扎,使用贯穿缝合法,则更为稳妥、牢靠。在处理重要部位的血管时,也可在游离血管后,用血管钳或直角钳绕血管后壁两次带线结扎拟切断血管的两端,再从两结扎线之间剪断血管。

(2)颈外动脉结扎术:颈外动脉是口腔颌面部血液供应的主要来源,因此,阻断结扎或结扎切断颈外动脉主干或其分支,仍不失为预防和处理口腔颌面部手术术中出血的重要和有效的方法之一。是否需要结扎,应视手术类型、出血量多少而定。如颈外动脉或其分支位于手术野中,则常先行预防性结扎,以减少手术出血。由于颌面颈部血管侧支循环较多,在临**囊侧颈外动脉结扎的止血效果比单侧结扎更佳,但要注意其适应证,正确选择。反对将颈外动脉结扎术作为口腔颌面部动静脉畸形的治疗手段。

(3)区域缝扎止血:对于血液循环十分丰富而又不宜使用一般血管钳钳夹、结扎止血的组织,例如舌、头皮等部位,可采用区域缝扎止血预防和处理出血。在切口周围或在切除肿物血供的近心端进行圈式或栅栏式缝扎,即可达到明显减少出血的目的。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