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医师

首页 >  > 口腔医师 > 正文

外科引流

外科引流是指将渗出液、坏死组织或其他异常增多的液体,通过引流管或引流条导出体外的技术。不必要和不正确的引流,常导致继发感染,使创口延迟愈合;正确、恰当的引流,则能防止感染的发生和扩散,有利于愈合。

外科引流应遵循以下5项基本原则,即通畅、彻底、对组织损伤或干扰最小、顺应解剖和生理要求、确定病原菌。

1.外科引流的适应证

(1)感染或污染创口:感染创口如脓肿切开等必须放置引流物,以使腔内脓液得以不断排出;切口有严重感染或手术本身属于污染创口,为防止感染,也应考虑放置引流;无菌创口,特别是单纯整复手术,一般不放置引流。

(2)渗液多的创口:对范围广泛的大手术及部位深在的中等手术,考虑其术后仍有部分渗血、渗液,应放置引流。

(3)留有无效腔的创口:凡术中因组织缺损较大、未能完全消灭无效腔的口内、口外创口,必须放置引流。其引流物需放置于无效腔底部,才能保证彻底引流。

(4)止血不全的创口:对术中止血不彻底和凝血功能低下的患者,为防止血肿形成,也应放置引流。

2.外科引流的分类 外科引流的方式多种多样,一般分为以下两类:

(1)被动引流和主动引流:按照引流的作用原理,可分为被动引流和主动引流。被动原理通常是靠吸附作用(如纱条引流)或重力作用(如体位引流)而起到引流效果;主动引流通常指借助外力作用的引流,如负压封闭式引流。

(2)治疗性引流和预防性引流:根据引流的目的,可分为治疗性引流和预防性引流。治疗性引流是对已存在的病变通过引流进行治疗(如脓肿切开引流);预防性引流是防止体液积聚或感染的引流(如颈淋巴清扫术后的引流),同时有利于术后观察并发症的发生。

3.常用引流物及其应用 口腔颌面外科常用的引流物有片状引流、纱条引流、管状引流和负压引流。

(1)片状引流:引流物由废橡皮手套剪成条状制成。主要用于口外创口少量渗液的引流,偶尔用于口腔内创口引流。其形状、长短和宽窄视手术性质、创口的深浅和引流液的多少而定。

(2)纱条引流:多用特制的油纱条和碘仿纱条作为引流物。油纱条具有刺激肉芽组织生长的作用,主要用于脓腔引流;碘仿纱条的防腐、杀菌、除臭作用强。常用于重度和混合感染的创口引流,也用于口腔内创口的引流。

(3)管状引流:由普通细橡皮管或导尿管剪成引流物,因系管状,故具有引流作用强和便于冲洗及可注药的特点,多用于颌面颈部较大创口和脓腔的引流。临**亦常应用半管引流,引流物系剖开的橡皮管,既保持引流作用强的特点,又减少对创口的刺激。

(4)负压引流:利用细塑料管或橡皮管在创口旁另戳创引出,接于吸引器、吸引球或胃肠减压器上,使创口产生负压,从而达到负压吸引的引流目的。此引流法优点较多,具有较强的引流作用,而且不需加压包扎伤口,患者感觉舒适;因创口内是负压,组织间贴合紧密,利于创口愈合,也不易继发感染。主要用于颌面颈部较大手术的术后引流,例如颈淋巴清扫术、下颌骨切除术、腮腺摘除术等。

上述前3种引流方法,创口是开放的,故亦称开放引流;后一种创口是封闭的,故亦称闭式引流。

4.外科引流注意事项

(1)引流时间:引流物的放置时间因手术不同而异。引流物为异物,在达到引流目的后,应尽早拔除。污染创口或为防止积血、积液而放置的引流物,多在24~48小时后去除;脓肿或无效腔的引流物应放置至脓液及渗出液完全消除为止;负压引流一般在24小时内引流量少于20~30ml时去除。

(2)引流部位:开放引流的引流物内端应放置在创口内深处,其外端则应依体位放在创口最低处,以利重力引流。负压引流管应避免放在重要血管、神经的附近,其戳创口也应封闭,才能收到负压效应。引流口的大小要适当,太小引流不畅;太大,将在引流部位形成粗大瘢痕。

(3)引流物的固定:引流物应妥善固定,以免被推入创口深部或向外脱出。预防上述现象最常用、最牢靠的方法是利用引流口附近的缝线加以缝扎固定,也可在引流物外端穿以别针,以防被推入创口内。

(4)负压引流的装接:患者术后回病房,即应将引流管连接于吸引器、吸引球或胃肠减压器上,并认真检查是否产生负压、引流效果,注意管头位置不可接错,以免反将引流物或空气压入创口,引起感染或皮下气肿;同时应观察和记录引流液的色、质、量,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