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西医内科主治医师考点:声音异常的表现及临床意义”的内容,有很多考生都很关注,医学教育网为大家整理如下:
1.发声:指语声的高低清浊。
(1)疾病状态下,语声高亢洪亮有力,声音连续者,多属阳证、实证、热证。
(2)语声低微细弱,懒言而沉静,声音断续者,多属阴证、虚证、寒证。
(3)语声重浊者,称为声重,多属外感风寒,或湿浊阻滞,以致肺气不宣,鼻窍不通所致。
2.音哑与失音
语声嘶哑者为音哑,语而无声者为失音,或称为“喑”。前者病轻,后者病重。
(1)新病音哑或失音者,多属实证,多因外感风寒或风热袭肺,或痰湿壅肺,肺失清肃,邪闭清窍所致,即所谓“金实不鸣”。
(2)久病音哑或失音者,多属虚证,多因各种原因导致阴虚火旺,肺肾精气内伤所致,即所谓“金破不鸣”。
(3)暴怒喊叫或持续高声宣讲,伤及喉咙所致音哑或失音者,亦属气阴耗伤。
(4)久病重病,突见语声嘶哑,多是脏气将绝之危象。
(5)妇女妊娠末期出现音哑或失音者,称为妊娠失音(子喑),系因胎儿渐长,压迫肾之络脉,使肾精不能上荣于舌咽所致。
3.鼻鼾:指熟睡或昏迷时鼻喉发出的一种声响。是气道不利所发出的异常呼吸声。
熟睡鼾声若无其他明显症状——慢性鼻病,或睡姿不当所致,体胖、老年之人较常见。
若昏睡不醒或神志昏迷而鼾声不绝者——高热神昏,或中风入脏之危候。
4.呻吟:指病痛难忍所发出的痛苦哼哼声。
(1)新病呻吟,声音高亢有力,多为实证、剧痛。
(2)久病呻吟,声音低微无力,多为虚证。
临床常结合姿态变化,判断病痛部位,如呻吟护腹者,多为脘痛或腹痛;扪腮者多为齿痛。
5.惊呼:指患者突然发出的惊叫声。
其声尖锐,表情惊恐者,多为剧痛或惊恐所致。小儿阵发惊呼,多为受惊。成人发出惊呼,除惊恐外,多属剧痛,或精神失常。
6.喷嚏:指肺气上逆于鼻而发出的声响。应注意喷嚏的次数及有无兼症。偶发喷嚏,不属病态。
(1)若新病喷嚏,兼有恶寒发热,鼻流清涕等症状,多因外感风寒,刺激鼻道之故,属表寒证。
(2)久病阳虚之人,突然出现喷嚏,多为阳气回复,病有好转的趋势。
7.呵欠:是张口深吸气,微有响声的一种表现。
因困倦欲睡而欠者,不属病态。病者不拘时间,呵欠频频不止,称“数欠”,多为体虚阴盛阳衰之故。
8.太息:又称叹息,指情志抑郁,胸闷不畅时发出的长吁或短叹声。不自觉地发出太息声,太息之后自觉宽舒者,是情志不遂、肝气郁结之象。
以上“中西医内科主治医师考点:声音异常的表现及临床意义”由医学教育网为大家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资讯请关注医学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