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疫情笼罩的时代,一提到发热,大家不免心中悸动一下。那么我们今天就具体来说一下发热这个症状。发热可以见于多种疾病,对于我们中医来说,不同的发热类型代表着不同的临床意义,和不同的发病机制,下面我们具体来说一下中医诊断学涉及到的关于发热的知识点。
寒热症状的常见类型、临床表现及意义:
1.恶寒发热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根据恶寒发热的轻重不同和有关兼症,又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恶寒重发热轻——风寒表证。
(2)发热轻而恶风——伤风表证。
(3)发热重恶寒轻——风热表证。
2.但寒不热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但寒不热是指病人只感寒冷而不发热的症状。临床常有新病恶寒、久病畏寒之分。
(1)新病恶寒——病人突然感觉怕冷,且体温不高的症状。常伴有四肢不温,或脘腹、肢体冷痛,或呕吐泄泻,或咳喘痰鸣,脉沉紧等症。主要见于里实寒证。
(2)久病畏寒——病人经常怕冷,四肢凉,得温可缓的症状。常兼有面色㿠白,舌淡胖嫩,脉弱等症。主要见于里虚寒证。
3.但热不寒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但热不寒是指病人只发热而无怕冷感觉的症状,是里热证的寒热特征。临床表现可有壮热、潮热、微热之别。
(1)壮热:即病人身发高热,持续不退(体温超过39℃以上),属里实热证。可见满面通红、口渴饮冷、大汗出、脉洪大等症,是风寒之邪入里化热,或风热内传,正盛邪实,邪正剧争,里热亢盛,蒸达于外的表现。多见于伤寒阳明经证和温病气分阶段。
(2)潮热:即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有一定的规律,如潮汐之有定时。
①日晡潮热:其特点是热势较高,日晡热甚,兼见腹胀、便秘等,属阳明腑实证。因热结于阳明胃与大肠,日晡(申时,即下午3~5时)为阳明经气当旺之时,阳明气盛而又加之有实热,故日晡热甚。
②骨蒸潮热:午后或夜间潮热,其特点是午后和夜间有低热。有热自骨内向外透发的感觉者,称为骨蒸发热,多属阴虚火旺所致。由于阴液亏虚,不能制阳,机体阳气偏亢,午后卫阳渐入于里,夜间卫阳行于里,使体内偏亢的阳气更加亢盛而生内热。
③湿温潮热:午后发热明显,其特点是身热不扬,肌肤初扪之不觉很热,扪之稍久即觉灼手,此属湿温,为湿郁热蒸之象。
④瘀血潮热:午后和夜间有低热,可兼见肌肤甲错,舌有瘀点瘀斑者,属瘀血积久,郁而化热。
(3)微热:指发热不高,体温一般在37℃~38℃之间,或仅自觉发热的症状。常见于某些内伤病和温热病的后期。按病机有气虚发热、血虚发热、阴虚发热、气郁发热和气阴两虚导致的小儿夏季发热。
①气虚发热:长期微热,烦劳则甚,兼见有少气自汗、倦怠乏力等症。
②血虚发热:时有低热,兼面白、头晕、舌淡脉细等症。
③阴虚发热:长期低热,兼颧红、五心烦热等症。
④气郁发热:每因情志不舒而时有微热,兼胸闷、急躁易怒等症。
⑤小儿夏季热:小儿在夏季气候炎热时长期发热不已,兼见烦躁、口渴、无汗、多尿等症,至秋凉时不治自愈,是由于小儿气阴不足,不能适应夏令炎热气候所致。
4.寒热往来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寒热往来是指病人自觉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的症状,是正邪相争,互为进退的病理反应,为半表半里证寒热的特征。在临床上有以下两种类型:
(1)寒热往来无定时:病人自觉时冷时热,一日多次发作而无时间规律的症状,多见于少阳病。
(2)寒热往来有定时:病人恶寒战栗与髙热交替发作,发有定时,每日发作一次,或二三日发作一次的症状,常见于疟疾。
发热是机体的应激反应,是我们判断疾病情况的一个重要的症状,患者出现发热症状大家一定不要慌,根据体温的高低和发热时的伴随症状,进行相关检查确定发热原因后有针对性的进行治疗。
疫情当下,各位临床医生辛苦了!
〖医学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为了帮助各位中西医内科主治考生复习备考,医学教育网为大家提供2022年中西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辅导课程,专业师资授课,科学制定复习计划,更有专业老师答疑! 点击了解更多>>
推荐阅读:
中西医内科主治考生速记!《祛痰剂》考点整理!
【来看干货】中医诊断学常考之望口唇
中西医内科主治考生掌握!《消食剂》考点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