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
所谓“阴中求阳”的内涵是
A.壮水之法,以制约阳亢
B.扶阳益火之法,以制约阴盛
C.在补阴剂中适当佐用补阳药
D.在补阳剂中适当佐用补阴药
E.阴阳双补
学员提问:请解释?
答案及解析:本题答案为D.
“阴中求阳”,【医学教育网原创】即补阳时适当佐以补阴药,“阳虚则寒”的虚寒则“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如真武汤中大量补阳药中配以芍药,以阴中求阳。
因此本题答案选D.
【中医诊断学】
燥邪犯肺可见
A.咳嗽痰稀色白
B.咳喘痰黄黏稠
C.咳嗽痰少黏稠
D.咳喘痰中带血
E.咳喘咯脓血腥臭痰
学员提问:请解释?
答案及解析:本题答案为C.
燥邪犯肺证
指外感燥邪,肺失宣降,以干咳痰少、鼻咽口舌干燥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简称肺燥证。燥邪有偏寒、偏热的不同,而有温燥袭肺证和凉燥袭肺证之分。
临床表现: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咯出,甚则胸痛,痰中带血,或见鼻衄,口、唇、鼻、咽、皮肤干燥,尿少,大便干结,舌苔薄而干燥少津。或微有发热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医学教育网原创】脉浮数或浮紧。
本证与气候干燥有关,以干咳痰少、鼻咽口舌干燥等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中药学】
功能泻火解毒,善治疔疮的药物是
A.菊花
B.黄连
C.天花粉
D.栀子
E.夏枯草
学员提问:请解释?
答案及解析:本题答案为B.
黄连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应用:
(1)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本品大苦大寒,清热燥湿力大于黄芩,尤长于清中焦湿热。
(2)湿热泻痢。本品善去脾胃大肠湿热,为治泻痢要药,单用有效。
(3)高热神昏,心烦不寐,血热吐衄。本品泻火解毒之中,尤善清泻心经实火,【医学教育网原创】可用治心火亢盛所致神昏、烦躁之证。
(4)痈肿疖疮,目赤牙痛。本品既能清热燥湿,又能泻火解毒,尤善疗疔毒。
(5)消渴。本品善清胃火而可用治胃火炽盛、消谷善饥之消渴证,常配麦冬用,
(6)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
因此,本题【医学教育网原创】答案为B.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某女,发作性喉间痰鸣气喘多年,因受寒发作1天,现症见:呼吸急促,喉中哮鸣有声,胸膈满闷如塞,咳不甚,咯吐不爽,痰稀薄色白,面色晦滞带青,口不渴,形寒畏冷,舌苔白滑,脉弦紧。其治疗宜首选的方剂是
A.定喘汤
B.射干麻黄汤
C.七味都气丸
D.苏子降气汤
E.小青龙汤
学员提问:请解释苏子降气汤与射干麻黄汤?
答案及解析:本题答案为B.
苏子降气汤
功用:降气平喘,祛痰止咳。
主治:上实下虚喘咳证。痰涎壅盛,胸膈满闷,喘咳短气,呼多吸少,【医学教育网原创】或腰疼脚弱,肢体倦怠,或肢体浮肿,舌苔白滑或白腻,脉弦滑。
配伍意义:方中紫苏子性主降,降气平喘,祛痰止咳,为君药。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厚朴下气宽胸除满;前胡下气祛痰止咳,三药助紫苏子降气祛痰平喘之功,共为臣药。君臣相配,以治痰涎壅盛在肺之上实。肉桂温补下元,纳气平喘,以治下虚;当归既治咳逆上气,又养血补肝,还可制诸药之燥,同肉桂以增温补下虚之效;略加生姜、苏叶以散寒宣肺,共为佐药。甘草、大枣和中调药,是为使药。诸药合用,重在降气平喘,祛痰止咳,兼以温养下元。
全方配伍特点:一是上下并治,标本兼顾,降气祛痰以治标,温肾补虚以治本,但以治上治标为主;二是宣降结合,大队降逆之品中配伍少量宣肺散邪之品,但以降肺为主。
运用:
(1)辨证要点临床应用以胸膈满闷,痰多稀白,苔白滑或白腻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若痰涎壅盛,喘咳气逆难卧者,可酌加沉香以加强其降气平喘之功;兼表证者,可酌加麻黄、杏仁以宣肺平喘,疏散外邪;兼气虚者,可酌加人参等益气。
(3)使用注意本方药性偏温燥,以降气祛痰为主,对于肺肾阴虚的喘咳,以及肺热痰喘之证,均不宜使用。
射干麻黄汤
功能主治:宣肺散寒,化饮止咳。治外感风寒,痰饮上逆,咳而上气,喉中有水鸡声。
配伍意义:方中麻黄宣肺散寒,射干开结消痰,并为君药,生姜散寒行水,半夏降逆化饮,共为臣药,紫菀、款冬花温润除痰,下气止咳,五味子收敛耗散之肺气,均为佐药;大枣益脾养胃,为使药。诸药相配,共奏宣肺散寒,化饮止咳之功。
汤歌:射干麻黄治寒哮,细辛款冬加姜枣,紫菀半夏加五味,重在宣肺不发表。
所以本题正确答案选B.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
局部肿势已退,疮口腐肉已尽,而脓水稀薄色灰,状如镜面,光白板亮,不知疼痛;全身热不退,形神委顿,纳食日减,自汗肢冷,气息短促;舌淡,苔薄白或无苔,脉沉细或虚大无力。选用的方药为
A.桂枝汤
B.附子理中汤
C.羌活胜湿汤
D.龙胆泻肝汤
E.普济消毒饮
学员提问:请解释?
答案及解析:本题答案为B.
该症状为虚陷证。
证候:局部肿势已退,疮口腐肉已尽,而脓水稀薄色灰,或偶带绿色,新肉不生,状如镜面,光白板亮,不知疼痛;全身热不退,形神委顿,纳食日减,【医学教育网原创】或有腹痛便泻,自汗肢冷,气息短促;舌淡,苔薄白或无苔,脉沉细或虚大无力。
治法:温补脾肾。
方药:附子理中汤加减。
因此,本题答案为B.
医学教育网中西医执业医师《答疑周刊》2018年第46期(word版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