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主治医师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互动交流
首页 >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 > 辅导精华 > 正文

【中医小讲堂】辨脾病证候—脾气虚证/脾阳虚证/脾不统血证等

热点内容推荐

每日一练> 考试大纲>
考试政策详细解读> 课程免费试听>

中医小讲堂开课啦!本堂课来讲一讲辨脾病证候,各位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生速度看过来~

脾气虚证

指脾气不足,运化失职,以食少、腹胀、便溏及气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

临床表现:不欲食,纳少,脘腹胀满,食后胀甚,或饥时饱胀,大便稀溏,肢体倦怠,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形体消瘦,或肥胖,浮肿,面色淡黄或萎黄,舌淡苔白,脉缓或弱。本证以食少、腹胀、便溏与气虚症状共见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脾虚气陷证

指脾气虚弱,中气下陷,以脘腹重坠、内脏下垂及气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又名脾(中)气下陷证。

临床表现:脘腹重坠作胀,食后益甚,或便意频数,肛门重坠,或久泻不止,甚或脱肛,或小便混浊如米泔,或内脏、子宫下垂,气短懒言,神疲乏力,头晕目眩,面白无华,食少,便溏,舌淡荅白,脉缓或弱。本证以脘腹重坠、内脏下垂与气虚症状共见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脾阳虚证

指脾阳虚衰,失于温运,阴寒内重,以食少、腹胀腹痛、便溏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寒证候,又名脾虚寒证。

临床表现:食少,腹胀,腹痛绵绵,喜温喜按,畏寒怕冷,四肢不温,面白少华或虚浮,口淡不渴,大便稀溏,甚至完谷不化,或肢体浮肿,小便短少,或白带清稀量多,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舌苔白滑,脉沉迟无力。本证以食少、腹胀腹痛、便溏与虚寒症状共见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脾不统血证

指脾气虚弱,不能统摄血行,以各种慢性出血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又名脾(气)不摄血证。

临床表现:各种慢性出血,如便血、尿血、吐血、鼻衄、紫斑,妇女月经过多、崩漏,食少便溏,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面色萎黄,舌淡,脉细无力。本证以各种慢性出血与气血两虚证共见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寒湿困脾证

指寒湿内盛,困阻脾阳,脾失温运,以纳呆、腹胀、便溏、身重等为主要表现的寒湿证候,又名湿困脾阳证、寒湿中阻证、太阴寒湿证。

临床表现:脘腹胀闷,口腻纳呆,泛恶欲呕,口淡不渴,腹痛便溏,头身困重,或小便短少,肢体肿胀,或身目发黄,面色晦暗不泽,或妇女白带量多,舌体淡胖,舌苔白滑或白腻,脉濡缓或沉细。本证以纳呆、腹胀、便溏、身重、苔白腻等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湿热蕴脾证

指湿热内蕴,脾失健运,以腹胀、纳呆、发热、身重、便溏不爽等为主要表现的湿热证候,又名中焦湿热证、脾经湿热证。

临床表现:脘腹胀闷,纳呆,恶心欲呕,口中黏腻,渴不多饮,便溏不爽,小便短黄,肢体困重,或身热不扬,汗出热不解,或见面目发黄鲜明,或皮肤发痒,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本证以腹胀、纳呆、发热、身重、便溏不爽、苔黄腻等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医学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医学教育网推出2022年中医内科主治考试辅导课程,契合复习备考要求,推出2大班次:无忧实验班、超值精品班。满足不同考生的需求,考生可根据个人实际情况,自由选择符合自身特点的辅导班次学习! 点击详情了解>>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无忧实验班

报名/考试不过 按协议重学

1780

查看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