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的分型及临床意义”属于医师《诊断学基础》症状学部分的考点,这个知识点基本两三年就会考核一次。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医学教育网的王逸老师是怎么讲解的这个知识点的吧。
王逸老师首先介绍了发热的产生机理,然后介绍了发热的分型。这样讲解是因为让学员不仅知其然也知所以然。
看上图,在逐个讲述发热的证型中,王逸老师采用了图表法,先给予充分的视觉认识后再给予清晰解释。这是其中一个分型为弛张热,王逸老师把弛张热的波形图像展示给大家又做出明确的解释。
弛张热:>39℃。波动范围>2℃。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最后王逸老师又用有趣简单的方法,帮助大家一起快速记忆这个热型的常见疾病。例如:(败/湿/结/脓)拜师结盟。简单几个字就能帮助学员记住“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这么多个疾病,这样有趣的记忆脑海里就不会容易忘记。
整个知识点的最后,王逸老师为了让大家有整体的认识,用串糖葫芦的方法把发热的分型全部都整理在一起,这样也容易把知识点消化吸收。
有了这样的口诀和联想记忆的方法,“发热的分型”这个复杂的考点是不是就很容易记忆了?更多精彩口诀和记忆方法,请登录医学教育网学习《诊断学基础》相关课程。
附:官方教材内容
热型与临床意义:
(1)稽留热体温持续于39℃~40℃以上,24小时波动范围不超过1℃,达数日或数周。见于肺炎链球菌性肺炎、伤寒、斑疹伤寒等的发热极期。
(2)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但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体温差达2℃以上,最低时仍高于正常水平。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等。
(3)间歇热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体温波动幅度可达数度,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日至数日医学|教育网|整理,反复发作。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4)回归热体温骤然升至39℃以上,持续数日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日后即有规律地交替一次。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周期热等。
(5)波状热体温逐渐升高达39℃或以上,数天后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数天后再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见于布氏杆菌病。
(6)不规则热发热无一定规律,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等。
【医学教育网原创,转载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