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
细目一 概述
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头晕甚或感觉自或外界景物旋转,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
眩晕最早见于《内经》,称之为“眩冒”。《素问·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灵枢·海论》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丹溪心法》强调“无痰则不作眩”,《景岳全书》强调“无虚不能作眩”。《医学正传》则云:“眩运者,中风之渐也。”
体针疗法
(1)实证
治法:平肝潜阳、和胃化痰。取督脉、足厥阴、足少阳经穴为主。
主穴:百会、风池、太冲、内关。
配穴:肝阳上亢配行间、侠溪、太溪。痰湿中阻配丰隆、中脘、阴陵泉。瘀血阻窍配膈俞、阿是穴。
操作:针刺风池穴应正确把握进针的方向、角度和深浅;其他腧穴常规针刺。
方义:眩晕病位在脑,脑为髓之海,督脉入络脑,故治疗首选位于颠顶之百会穴,与风池相配,可清利脑窍而定眩。肝经为风木所寄,与胆经相表里,取胆经风池和肝经太冲,清泻肝胆,平抑肝阳。内关宽胸理气,和中化痰止呕。
(2)虚证
治法:补益气血,益精填髓。取督脉及相应背俞穴为主。
主穴:百会、风池、肾俞、肝俞、足三里。
配穴:气血亏虚配脾俞、气海。肾精不足配悬钟、太溪。
操作:针刺风池穴应正确把握进针的方向、角度和深浅;其他腧穴常规针刺。
方义:百会、风池疏调头部气机,清利脑窍而定眩。肾俞、肝俞补益肝肾、养血益精、滋阴潜阳以治本。足三里补益气血、充髓止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