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眼科学是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考试的重要章节,为帮助大家学习中医眼科学的知识,医学教育网小编为您整理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辅导视频中医眼科学内容如下:
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辅导视频-中医眼科学(2019)【基础精讲】
点击图片即可观看
【课程讲义】
第一单元、眼科概论
一、眼与脏腑的关系
(一)眼与五脏的关系
在五脏之中,眼与肝肾的关系最为密切。
1.肝:
①肝开窍于目,目为肝之外候,肝气的调和可直接影响眼的视觉功能;
②“肝受血而能视”,肝藏血,可濡养眼目。
2.肾:
①肾藏精,肾精充足,则目视精明。
②肾主津液,为目外润泽及充养目内之液提供了物质保障。
3.心:
①心主血脉,可濡养眼目。
②心主神明,目为心之外窍,望目可察神。
4.脾: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目得精气营血之养则目光锐敏。
5.肺: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肺气旺盛,全身气机调畅,五脏六腑精气顺达于目,目得其养则明视万物。
(二)眼与六腑的关系
1.胆:胆汁可助脾胃消化水谷,化生气血以营养于目之功。
2.胃: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其中对眼有温煦濡养作用的清阳之气来源于胃气。
3.小肠:小肠分清泌浊,清者由脾输送到全身,使目得到滋养。
4.大肠:大肠主与肺相合。若肺失肃降,大肠传导之令不行,热结于下,熏蒸于上而发为眼病。
5.膀胱:膀胱与肾相表里,当水液聚集膀胱之后,在肾的蒸化作用下,将其中清澈者气化升腾为津液,以濡润眼目。
二、眼与经络的关系
手三阳、足三阳、足厥阴、手少阴经均间接或直接与目发生联系,而脏腑经络之间又有表里相合的关系,故目与经络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一)起止、交接及循行于眼内眦的经脉
1.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
2.足阳明胃经:起于鼻旁迎香穴,向上过目内眦睛明穴……
3.手太阳小肠经:即到达目内眦,又到达目外眦。
4.手阳明大肠经:止于眼下鼻旁迎香穴。
(二)起止、交接及循行于眼外眦的经脉
1.足少阳胆经:
①起于目外眦……;
②其一支脉,至目外眦之后;
③另一支,到达眼眶下。
2.手少阳三焦经:
①其一支脉,直达眼眶之下;
②另一支脉到达目外眦。
(三)与目系有联系的经脉
1.足厥阴肝经:其主脉沿喉咙之后上行直接与目系连接。
2.手少阴心经:手少阴心经的支脉系目系。
3.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入脑直属目本。
三、眼部常用外治法
(一)点眼药法
1.点眼药水法
(1)适应证:外障眼病、瞳神紧小、绿风内障、圆翳内障、眼外伤。
(2)使用方法:滴药时病人取卧位或坐位,头略后仰,眼向上看,操作者用手指或棉签牵拉病人下睑,将眼药水滴入结膜囊内,并将上睑稍提起使药水充盈于整个结膜囊内。嘱病人轻闭眼2~3分钟。
(3)注意事项
①不可将眼药直接滴在角膜上,因角膜感觉敏感易引起反射性闭眼,将眼药水挤出。
②滴某种特殊眼药水,如阿托品时,务必用棉球压迫泪囊区3~5分钟,以免药物流入泪囊和鼻腔被吸收而引起中毒反应。
③同时用两种以上眼药水者,中间需间隔15分钟。
④滴药时勿接触病人眼部及睫毛等,药物要定期更换、消毒,以免眼药水污染。
2.涂眼药膏法
(1)适应证:与滴眼药水法基本相同。
(2)使用方法:取适量眼膏涂于眼内下穹隆结膜或眼睑患处,若是管装眼药膏,可直接将眼膏涂于眼部,轻提上睑然后闭合,使眼药膏在结膜囊内分布均匀。每日3次或临睡前用1次。
(3)注意事项:涂眼药膏时注意勿使眼膏污染,如用于散瞳验光,则验光当日勿用眼药膏。
(二)熏洗法
(1)适应证:胞睑红肿、羞明涩痛、眵泪较多的外障眼病。
(2)使用方法
1)熏法:是将中药煎制后乘热气蒸腾熏眼部以治疗眼病。
2)洗法:是将中药煎液滤渣,取清液冲洗眼的一种方法。
(3)注意事项
1)注意温度的高低,温度过低则不起作用,应重新加温。
2)注意药液必须过滤,以免药渣进入眼部,引起不适,甚至刺伤眼睛。
3)眼部有新鲜出血或患有恶疮者,忌用本法。
(三)敷法
1.药物敷
(1)适应证:外眼炎症,尤其是化脓性炎症。
(2)使用方法:先涂眼药膏于眼内,然后将外敷药置于消毒纱布上敷眼。
(3)注意事项
①用干药粉调成糊状敷眼时,注意保持局部湿润。
②药物必须做到清洁无变质,无刺激性,无毒性。
③注意药物切勿进入眼内,以免损伤眼珠。
2.热敷法
(1)分类:湿热敷、干热敷。
(2)适应证:眼睑疖肿、黑睛生翳、火疳、瞳神紧小、眼外伤48小时后的胞睑及白睛瘀血等。
(3)使用方法
①湿热敷:用药液或热水浸湿纱布趁热敷眼,或用湿毛巾包热水袋外敷。
②干热敷:以毛巾裹热水袋外敷即可,亦可用生盐、葱白、生姜、艾叶、吴茱萸等温寒散邪之药炒热,布包趁热敷患眼。
(4)注意事项:热敷时温度不宜过高。
3.冷敷法
(1)适应证:挫伤性眼部出血之早期出血(24小时内)。
(2)使用方法:将冰块等冷物置于患眼局部。
(3)注意事项:有凝滞气血之弊,只可暂用,不宜久施。
(四)异物取出法
1.结膜异物伤
(1)病因:砂石、动物的虫毛、谷物壳以及某些碎屑等引起。
(2)临床表现
①位于睑板下沟者,瞬目动作时,可擦伤角膜而引起刺激症状。
②位于穹隆部或半月皱襞及结膜下的异物,由于不接触角膜,可不出现明显的症状而被忽视,有的可直致引起感染化脓。
③植物性异物位于结膜处,不仅可引起刺激性炎症反应,而且可产生异物性肉芽肿。
(3)处置
①大多数异物可在局麻下用生理盐水冲洗或用湿棉签或镊子摘出,局部敷抗生素药膏以预防感染。
②对位于结膜内的金属异物,应及时摘出,在表面麻醉后,在异物存留处,用剪刀将球结膜剪一小口,用镊子将异物夹出。其周围有增生组织或结膜下组织粘连难以分离时,可一同剪除。
③对于火药爆炸所致的结膜多发细小异物,除将突出表面的异物摘出外,对无明显刺激症状的异物无需全部摘出,以免多发异物的摘出对结膜造成广泛的瘢痕形成。
2.角膜异物伤
(1)病因:金属屑,爆炸伤时金属或火药微粒,煤屑、石屑、玻璃屑及沙尘、谷壳、细刺等,偶有动物的虫毛和羽翼引起。
(2)临床表现
①有明显的异物感,畏光,流泪,酸痛,眼睑痉挛等刺激症状。
②铁质异物伤:
铁质异物存留超过24小时,可在角膜内形成一个棕色铁锈环;部分进入前房的铁异物,可形成铁质沉着症,呈现瞳孔散大;晶状体前囊下棕褐色颗粒沉着;有时在瞳孔缘下呈环形白内障。
③铜异物伤:
含铜量高者局部可产生无菌性炎症改变,异物多自动排出;含铜量低者在异物周围可见金黄色颗粒堆积;进入前房的铜异物,可出现间接铜质沉着症,晶状体呈向日葵样白内障。
④化学性质稳定的异物如玻璃、煤屑、碎石、塑料等不产生化学反应。
⑤植物性角膜异物不仅可引起刺激性炎性反应,还往往形成角膜溃疡。
(3)处置
①位于角膜表层的异物应尽快除去,可用冲洗法除去,这种方法对角膜损伤最小。
②如异物未露出角膜表面,或虽露出但嵌顿牢固,应在表麻下以细针头或异物针将其剔除。
剔异物时,针尖应朝向头顶方向或针尖应指向角膜周边,以防病人为躲避或突然闭睑时眼球上转而将针头刺入更深。
③位于角膜深层的异物,如为磁性可以用电磁针将其吸出;若不能吸出,将异物处的浅层角膜切开,直达异物后再吸除;若为非磁性的,先做较小的角膜瓣层间分离,掀起此瓣,露出异物,小心除去。
④为数众多的细屑或粉尘状异物,可将露出表面的异物剔除,以后随异物的前移,再将露出者陆续剔除。如碎屑极多,刺激症状较重,严重影响视力,可做板层角膜移植术。
(四)五轮学说的内容及辨证
1.五轮学说的内容
(1)五轮学说:
五轮学说在我国现存书籍中,以《太平圣惠方》记载为最早。
五轮学说是根据眼与脏腑密切相关的理论,将眼局部由外至内分为眼睑(肉轮)、两眦(血轮)、白睛(气轮)、黑睛(风轮)和瞳神(水轮)五个部分,分属于五脏,分别命名。
2.五轮的部位及脏腑分属
五轮
|
解剖位置
|
脏腑分属
|
功能
|
肉轮
|
胞睑
|
脾、胃
|
司开合
|
血轮
|
两眦
|
心、小肠
|
涵养瞳神
|
气轮
|
白睛
|
肺、大肠
|
保护风水二轮
|
风轮
|
黑睛
|
肝、胆
|
涵养瞳神
|
水轮
|
瞳神及瞳神内各组织
|
五脏、六腑
|
司视觉
|
3.五轮学说的临床意义
(1)轮为脏腑之表,脏为五轮之本,脏为本,轮为标,表明五轮学说实质上是轮脏相关学说,是辨证施治的根本法则之一。
(2)五轮学说是中医眼科的独特理论,轮之有病,多由脏腑功能失调所致。通过观察各轮的症状,推断相应脏腑的病变。
(3)五轮学说将眼的局部与全身各器官之间形成一个整体,作为指导临床实践的基本法则。
(二)五轮的临床辨证
1.肉轮(胞睑)
(1)辨胞睑肿胀:
①脾肾阳虚,水气上犯:胞睑肿胀,按之虚软,肤色光亮,不红不痛;
②外感风热,热毒壅盛:胞睑红肿,触之灼热,压痛明显;
③火毒郁于肌肤:胞睑局限性红赤肿胀,如涂丹砂,触之质硬,表皮光亮紧张;
④邪毒外袭:胞睑边缘局限性红肿,触之有硬结、压痛;
⑤痰湿结聚:胞睑局限性肿胀,不红不痛,触之有硬核;
⑥络破血溢,瘀血内停:胞睑青紫肿胀,有外伤史。
(2)辨睑肤糜烂:
①脾胃湿热上蒸:出现水疱、脓疱、糜烂渗水;
②风、湿、热三邪互结:边缘红赤糜烂,痛痒并作;
③血虚风燥:睑缘皮肤时时作痒,附有鳞屑样物。
(3)辨睑位异常:
①脾胃气虚:上睑下垂,无力提举;
②椒疮后遗症:胞睑内翻,睫毛倒入;
③局部瘢痕牵拉:胞睑外翻。
(4)辨胞睑瞤动:
①胞睑频频掣动,多为血虚有风;
②上下胞睑频频眨动,为津液不足;若是小儿,为脾虚肝旺;
③频频眨目或骤然紧闭不开,数小时后自然缓解,多为情志不舒,肝失条达引起。
(5)辨睑内颗粒:
①睑内颗粒累累,形小色红而坚,多为热重于湿兼有气滞血瘀;形大色黄,多为湿重于热;
②睑内红色颗粒,排列如铺卵石样,奇痒难忍,为风、湿、热三邪互结;睑内黄白色结石,为津液受灼,痰湿凝聚。
2.血轮(两眦)
①内眦红肿,触之有硬结,疼痛拒按,为心火上炎或热毒结聚所致;内眦不红不肿,指压泪窍出脓,为心经积热。
②眦角皮肤红赤糜烂,为心火兼夹湿邪;若干裂出血,则为心阴不足。
③两眦赤脉粗大刺痛,为心经实火;赤脉细小、淡红、稀疏、干涩不舒,为心经虚火上炎。
④眦部胬肉红肿,发展迅速,头尖体厚,为心肺风热;胬肉淡红,时轻时重,涩痒间作,发展缓慢或静止不生长,为心经虚火上炎。
3.气轮(白睛)
(1)辨颜色红赤:
①白睛表层颜色鲜红,为外感风热或肺经实火;
②赤脉粗大迂曲暗红,为热郁血滞;
③抱轮红赤,颜色紫暗,眼疼痛拒按,为肝火上炎兼有瘀滞;
④抱轮淡赤,按压眼珠疼痛轻微,为阴虚火旺;
⑤白睛表层赤脉纵横,时轻时重,为热郁脉络或阴虚火旺所致;
⑥白睛表层下呈现片状出血,色如胭脂,为肺热伤络或肝肾阴亏所致,亦有外伤引起。
(2)辨白睛肿胀:
①表层红赤浮肿,眵泪俱多,骤然发生,多为外感风热;
②紫暗浮肿,眵少泪多,舌淡苔薄白,为外感风寒所致;
③表层水肿,透明发亮,伴眼睑水肿,多为脾肾阳虚,水湿上泛;
④表层红赤肿胀,甚至脱于睑裂之外,眼珠突出,为热毒壅滞。
(3)辨白睛结节:
①白睛表层疱性结节,赤脉环绕,涩疼畏光,多为肺经燥热;
②结节周围脉络淡红,病久不愈,反复发作,则为肺阴不足,虚火上炎;
③白睛里层有紫红色结节,周围发红,触痛明显,为肺热炽盛。
(4)辨白睛变青:
①白睛局限性青蓝,呈隆起状,高低不平,多为肺肝热毒;
②白睛青蓝一片,不红不痛,表面光滑,为先天而成。
4.风轮(黑睛)
(1)辨黑睛翳障:
①黑睛初生星翳,多为外感风邪;
②翳大浮嫩或有溃陷,为肝火炽盛;
③黑睛混浊,翳漫黑睛,或兼有血丝伸入,为肝胆湿热,兼有瘀滞;
④黑睛翳久不敛,时隐时现,为肝阴不足,或气血不足。
(2)辨黑睛赤脉:
①黑睛浅层赤脉,排列密集如赤膜状,逐渐包满整个黑睛,甚至表面堆积如肉状,多为肺肝热盛,热郁脉络,瘀热互结所致;
②黑睛深层出现赤脉,排列如梳,深层呈现舌形混浊,多为肝胆热毒蕴结,气血瘀滞所致;
③黑睛出现灰白色颗粒,赤脉成束追随,直达黑睛浅层,多为肝经积热或虚中有实。
5.水轮(瞳神)
(1)辨瞳神大小:
①瞳神散大,色呈淡绿,眼胀欲脱,眼硬如石,头痛呕吐,为肝胆风火上扰所致;
②瞳神散大,眼胀眼痛,时有呕吐,病势缓和,多为阴虚阳亢或气滞血瘀引起;
③瞳神散大不收,或瞳神歪斜,有外伤史,为瞳仁受伤所致;
④瞳神紧小,甚如针孔,神水混浊,黑睛后壁沉着物多,或黄液上冲,抱轮红赤,为肝胆实热;
⑤瞳神紧小,抱轮红赤,反复发作,经久不愈,为阴虚火旺。
(2)辨瞳神气色改变:
①瞳神内呈淡黄,瞳神散大,不辨明暗,为绿风内障后期;
②瞳神展缩不开,内结黄白色翳障,如金花之状,为瞳神干缺后遗;
③瞳神展缩自如,内结白色圆翳,不红不痛,视力渐降,为年老肝肾不足,晶珠失养所致;
④瞳神变红,视力骤减,红光满目(视网膜、玻璃体出血),为血热妄行,或肝阳上亢所致;反复出血者,多为阴虚火旺所致;
⑤瞳神内变黄,白睛混赤,眼珠变软,为火毒之邪困于睛中;
⑥若瞳神内变黄,状如猫眼,眼珠变硬,多系眼内有恶瘤。
第二单元、暴风客热
(一)临床特点
指外感风热之邪而突然发生白睛红赤,胞险红肿,痒痛交作,灼热流泪,眵多粘稠为主要特征的眼病。
本病类似于西医学的急性卡他性结膜炎,属急性细菌胜结膜炎,俗称“红眼病”。
1.临床表现
患眼砂涩痒痛,灼热流泪,胞睑红肿,白睛红赤、浮肿,胞睑内面红赤,眵多黏稠。全身可见恶寒发热、鼻塞头痛、溲赤便秘等症。严重者可见附有灰白色伪膜,易于擦去,但又复生。
2.实验室及特殊检查
发病早期和高峰期,眼分泌物涂片及细菌分离培养可见
①肺炎双球菌、
②流感嗜血杆菌、
③Koch-Weeks杆菌、
④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结膜刮片可见多形核白细胞增多和细菌。
(二)鉴别诊断
1.天行赤眼
天行赤眼为外感疫疠之气,出现白睛暴发红赤,点片溢血,泪多眵稀,本病迅速传染,并可引起广泛流行。
暴风客热为外感风热之邪,泪多黏稠。
2.天行赤眼暴翳
天行赤眼暴翳为外感疫疠之气,出现急发白睛红赤,继之黑睛生翳的眼病。
暴风客热多无黑睛生翳。
(三)治疗
1.辨证论治
治法:祛风清热为基本原则。
|
分型
|
主症
|
兼证
|
治法
|
方药
|
风重于热
|
痒涩刺痛,羞明流泪,眵多黏稠,白睛红赤,胞睑微肿; |
头痛,鼻塞,恶风,舌质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
疏风清热 |
银翘散加减 |
热重于风
|
目痛较甚,怕热畏光,眵多黄稠,热泪如汤,胞睑红肿,白睛红赤浮肿 |
口渴,尿黄,便秘,舌红苔黄,脉数 |
清热疏风 |
泻肺饮加减 |
风热并重
|
患眼焮热疼痛,刺痒交作,怕热畏光,泪热眵结,白睛赤肿 |
头痛,鼻塞,恶寒发热,口渴思饮,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数 |
疏风清热,表里双解。 |
防风通圣散加减 |
1.风重于热:银翘散(减芦根)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鼓薄荷,
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2.热重于风:泻肺饮
泻肺饮中用石膏,芩芍枳壳桑连翘,
白芷羌活与木通,栀子甘草荆防风。
3.风热并重:防风通圣散
防风通圣大黄硝,荆芥麻黄栀芍翘,
甘桔芎归膏滑石,薄荷芩术力偏饶,
表里交攻阳热盛,外科疡毒总能消。
2.其他治疗
(1)滴眼药水:0.5%熊胆眼药水,每日6次,亦可选用抗生素眼药水。
(2)涂眼膏:可选用抗生素类眼膏涂眼。
(3)洗眼:桑叶15g,野菊花10g,玄明粉30g;或蒲公英15g,银花20g,薄荷10g,加水1000mL,煎10分钟后纱布过滤洗患眼,每日2次。
(4)冷敷。
(5)验方:黄连、黄柏、菊花、连翘、赤芍、蔓荆子、甘草各9g,银花、蒲公英、玄参、决明子各12g.水煎日服3次。
(6)针灸治疗
①以针刺为主:取合谷、曲池、攒竹、丝竹空、睛明、瞳子髎、风池、太阳、外关、少商,每次选3~4穴,每日针1次。
②放血疗法:点刺眉弓、眉尖、太阳穴、耳尖,放血2~3滴以泄热消肿,每日1次。
(四)预防保健
1.保证睡眠充足,早睡早起。每天进行适当户外运动。
2.饮食清淡、富含营养,忌食辛辣油腻带刺激性的食品。
3.应补充充足的水分。
4.在红眼病流行期间,可用板蓝根、大青叶泡水代茶饮,以预防发病。
【医学教育网原创 未经许可转载必究】
推荐阅读:【新春大礼】2019年中医医术确有专长学习视频及学习计划总结(全)
以上是“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辅导视频-中医眼科学(2019)【基础精讲】”的全部内容,由医学教育网小编为您整理,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还不错,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