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斑、疹的辨别与临床意义—中医确有专长医师资格证书”的内容很多人都想知道,医学教育网小编为此整理了“中医儿科:斑、疹的辨别与临床意义—中医确有专长医师资格证书”,详情如下:
斑、疹的辨别与临床意义
一般说来,皮肤之发斑,形态大小不一,不高出皮面,压之不褪色;皮肤之出疹,高出皮面,抚之碍手,压之褪色。斑与疹在儿科多见于外感时行疾病,如麻疹、幼儿急疹、风瘆、猩红热、水痘等,也见于杂病,如紫癜等。
斑色红艳,抚之不碍手,压之不褪色,多为热毒炽盛,病在营血;斑色紫暗,面色苍白,肢冷脉细,为气不摄血,血溢脉外。
疹细小状如麻粒,潮热3——4天出疹,口腔颊黏膜出现麻疹黏膜斑者,为麻疹;皮疹细小,呈浅红色,身热不甚,常见于风疹;肤红如锦,稠布瘆点,身热,舌绛如草莓,常见于猩红热;丘疹、疱疹、结痂并见,疱疹内有水液色清,见于水痘。斑丘疹大小不一,如云出没,痛痒难忍,常见于荨麻疹。
大便的望诊诊断及临床意义
新生儿出生后3——4天内,大便呈黏稠糊状,褐色,无臭气,日行2——3次,是为胎粪。单纯母乳喂养之婴儿大便呈卵黄色,稠而不成形,稍有酸臭气,日行3次左右。牛乳、羊乳为主喂养者,大便色淡黄,质较干硬,有臭气,日行1——2次。当小儿饮食过渡到与成人接近时,大便亦与成人相似。
大便燥结,为内有实热或阴虚内热;大便稀薄,夹有白色凝块,为内伤乳食;大便稀薄,色黄秽臭,为肠腑湿热;下利清谷,洞泄不止,为脾肾阳虚;大便赤白黏冻,为湿热积滞,常见于痢疾;婴幼儿大便呈果酱色,伴阵发性哭闹,常为肠套叠;大便色泽灰白不黄,多系胆道阻滞。
以上“中医儿科:斑、疹的辨别与临床意义—中医确有专长医师资格证书”的内容由医学教育网整理,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可以分享给您的朋友和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