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专长)考试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福建省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务管理办法

福建省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务管理办法,医学教育网老师为大家整理总结如下,希望可以帮助到各位:

【相关通知】福建省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注册管理实施细则

福建省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

医师资格考务管理办法

根据《福建省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注册管理实施细则》,为做好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务工作,确保考务工作严谨、有序、公平、公正,特制定本办法。

一、考务组织

医师资格考务形式采取实践技能考试的方式,通过现场陈述问答、回顾性中医医术实践资料评议、中医药技术方法操作、辨识相关中药等形式对实践技能和效果进行科学量化考核。

施考工作由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负责,必要时可委托第三方机构协助组织施考。

二、基地要求

(一)基地确认

由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指定已通过中医类别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考试基地国家级评估验收的单位承担。

(二)场地要求

1.有符合条件的保密室,用于存放试卷与其他保密资料。

2.具备考试所需的相对独立的区域和房间,布局满足考务流程及考试操作要求。

3.房间光线充足,有足够的电源以及电源延长设备。具有水源、消防等基本设施,以及能对考试全程进行录音录像的设备设施。

4.考试场所安静并符合保密相关要求。

5.醒目位置张贴考生须知及考站分布图等有关内容。

6.设置考生候考区及相应的存包处,方便考生等候参加考试。

7.配备适量引导员,引导考生进入考室,同时维护考场秩序和考试纪律。每个考室配备一名考务人员,负责计时和相关记录等。

(三)设施设备要求

1.符合中医类别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考试国家基地建设标准所规定的设施设备要求。

2.配备常用中药饮片样品,具体品种名单见附表1。

三、考官组成与责任要求

(一)考官组成

1.每个基地设总考官1名,每个考室安排5名考官(其中设主考官1名)。

2.考官由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根据参加考核人员申报的医术专长,从《福建省中医药专家(考官)库》中抽取专业相关或相近的专家担任,以中医临床专家为主,必要时每组考官可有1~2名中药专家。

(二)考官责任与要求

1.考官承担施考任务,同时负有监考责任,对任何违反考试纪律的行为有制止和报告的义务。

2.每组5位考官均要在场,执考过程中,考官应佩戴胸牌。

3.施考期间未经允许不得使用任何通讯工具。

4.考官须签订保密协议,不准在私人交往和通话(信)中泄露涉及考试的秘密;不得私自复制和留存试卷、考场记录表等资料;不得泄露施考期间所获得的考生个人信息(包括独有的技术内容)。

5.执考要规范、中立、程序化,做到公平、公正。同时做好必要的文字记录。

四、申报范围(中医药技术方法和病证)与考核的对应关系

(一)申报的中医药技术方法与考核的对应关系

1.申报的技术方法包含“内服方药”的,必须在附表1《常用中药目录》中抽考5味中药的基本知识,其中考生自选2味,另外3味由考官根据考生申报的病证范围抽取,并注意种类覆盖面。考核内容包括现场辨识、性味、功效、常用药量、配伍、用药禁忌、中药毒性知识以及其他基本知识。

2.申报的技术方法含外治技术的,根据《中医外治技术考核目录》(见附表2)进行分类考核:

(1)《中医外治技术考核目录》规定的技术分为6类,考生申报并接受考核的技术方法必须是其中某一类技术。

(2)申报针灸类技术的,须考核3项技术;申报其他类别技术的,须考核2项技术,均由考官从所申报类别技术的“必考项”中抽取。

(3)在上述考核的基础上,允许考生根据自身专长情况,从所申报类别技术的“必考项”以外的技术(包括其他5类技术的“必考项”和全部6类技术的“选考项”)中,额外自选1~2项技术进行申报并接受考核。选考结果不影响所申报类别技术的考核结果,仅作为是否允许其额外使用所选考技术的依据。注:自选的技术是指某项具体技术,如腹针技术、水针刀技术、导引技术等。

(二)申报的病证范围与考核的对应关系

1.申报的病证范围为内、外、妇、儿等某一专科的,须抽考4个病种,其中考生自选2个病种,另外2个病种由考官抽取。所抽考的4个病种须覆盖该科3类以上疾病,且应兼顾常见病与其他疾病。

此类考生如果所申报的中医药技术方法为针灸、推拿等中医非药物疗法的,抽考病种时,部分类别疾病在临床上较少应用中医非药物疗法,因此不纳入抽考范围,包括:内科的虫病类,外科的其他病类,妇科的妊娠病类,儿科的新生儿病类、儿科虫病类,眼科的外伤眼病类。

2.申报的病证范围为某一类疾病的,须抽考2个病种,其中考生自选1个病种,另外1个病种由考官抽取。若该类疾病只有1个病种的,即只考核该病种。

注:申报及考核的病证范围以《申报及考核的疾病名称与分类目录》(参照GB/T 15657-1995,组织专家修订)为准,详见附表3。如“咳嗽病”为“肺系病类”中的一个病种;“肺系病类”为“内科”中的一类疾病。

五、考核实施

(一)考核流程

1.考生根据准考证规定的时间到达考场,经考务人员核对考生准考证和身份证后,进入候考室候考。迟到30分钟不得进入考场。

2.考核开始时,根据考生准考证号,依序安排进入考室。同时设置多个考室(考组)的,对考生不预先分组,采取依序递补的方式进入考室。

3.经考务人员核对考生准考证和身份证后,考生进入考室,主考官宣读有关事项后,宣布开始考试,并开始计时。

4.根据参加考核者使用的中医药技术方法分为内服方药和外治技术两类进行考核。考核程序分为医术专长陈述、现场问答、诊法技能或外治技术操作、现场辨识相关中药等4个部分。4个部分的考核内容均在同一考室,由同一组考官完成。

(二)内服方药和外治技术两类考核的内容及程序

1.内服方药类

考核时间30分钟,考生根据各部分参考时限作答,可适当灵活掌握,但要确保总时长不超时。有下列两种情形的,考核时间延长至40分钟:申报的病证范围为内、外、妇、儿等某一专科的,现场问答的考核时间适当延长;考生所使用的中医药技术方法以内服方药为主,配合使用外治技术的,诊法技能操作部分增加外治技术操作考核,考核时间适当延长。

(1)医术专长陈述(参考时限5分钟):考生陈述其医术渊源或者传承脉络;医术内容及特点;所使用中医药技术的适应证或适用范围,有效性、安全性及风险防范措施。

(2)现场问答(参考时限15分钟):考官围绕考生医术专长进行提问,考生口述作答。主要是按照前文关于“申报的病证范围与考核的对应关系”的规定,考核考生对若干病种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等知识的掌握情况,重点对其诊治技术的有效性、安全性进行考核。

(3)诊法技能操作(参考时限5分钟):根据考生擅长治疗的病证范围,考核其相关基础知识、诊法技能、鉴别诊断等掌握情况,须口述作答和模拟操作。

考生所使用的中医药技术方法以内服方药为主,配合使用外治技术的,增加外治技术操作考核。按照前文关于“申报的中医药技术方法与考核的对应关系”的规定,对其申报的外治技术进行抽查考核。考生要进行口述和模拟操作。考官对其外治技术的操作部位、操作难度、创伤程度、感染风险等进行安全性评估,根据风险点重点考核其操作安全风险认知和有效防范方法等。

(4)现场辨识相关中药(参考时限5分钟):根据考生擅长治疗的病证范围,按照前文关于“申报的中医药技术方法与考核的对应关系”的规定,抽考5味中药的基本知识并现场辨识,对其使用的中药的性味、常用药量、配伍等进行安全性评估,并根据风险点考核用药禁忌、中药毒性知识等。

2.外治技术类

考核时间30分钟,考生根据各部分参考时限作答,可适当灵活掌握,但要确保总时长不超时。对于申报的病证范围为内、外、妇、儿等某一专科的;或以外治技术为主,配合使用内服方药的,现场问答的考核时间适当延长,总的考核时间延长至40分钟。

(1)医术专长陈述(参考时限5分钟):考生陈述其医术渊源或者传承脉络;外治技术内容及特点;擅长治疗的病证诊断要点、外治技术适应症或适用范围;有效性、安全性及风险防范措施。

(2)现场问答(参考时限10分钟):考官围绕申请者医术专长进行提问,考生口述作答。主要按照前文关于“申报的病证范围与考核的对应关系”的规定,考核考生对若干病种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等知识的掌握情况。

(3)外治技术操作(参考时限10分钟):根据参加考核者擅长治疗的病证范围和外治技术,按照前文关于“申报的中医药技术方法与考核的对应关系”的规定,对考生申报的外治技术进行抽查考核。考生要进行口述和模拟操作。考官对其外治技术的操作部位、操作难度、创伤程度、感染风险等进行安全性评估,根据风险点重点考核其操作安全风险认知和有效防范方法等。

对于以外治技术为主,配合使用内服方药的,要增加诊法技能操作的考核。

(4)现场辨识相关中药(参考时限5分钟):根据参加考核者擅长治疗的病证范围,按照前文关于“申报的中医药技术方法与考核的对应关系”的规定,抽考5味中药的基本知识并现场辨识,对其使用的中药的性味、常用药量、配伍等进行安全性评估,并根据风险点考核用药禁忌、中药毒性知识等。如所使用的中医药技术不涉及中药的,不考核本项内容。

(三)考核结果判定

1.四个部分的考核完成后,5名考官进行综合评议并提出各自意见(合格/不合格),每名考官一票。合格票达到5票的,考核结论为合格;合格票低于4票的,考核结论为不合格;合格票为4票的,由本组考官重新合议后再次投票,合格票达到5票的,考核结论为合格,否则为不合格。

考核结论确定后,由主考官或其指定的考官填写考核结论表(见附表4),并集体签字确认。

2.对于以下情形,应判定为考核不合格:

(1)考生对擅长治疗的病证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等认识不清的。

(2)考生所使用的中医药技术方法过于简单、平常,缺乏独特性的。

(3)考生所使用的中医药技术方法安全性不高,有效性不明确的。

(4)考生对所使用的中医药技术方法的适应证、禁忌证认识不清的。

(四)其他要求

1.至少提前一周发放准考证,并在《准考证》上注明考核时间、地点、考生应携带物品(如身份证明、经报名审核同意携带的其他中医诊疗器具等)。

2.考生须持准考证和本人有效身份证明,在指定的基地应考。基地要严格把关,认真核对考生准考证和身份证明。

3.每天考核结束时,考务人员要根据当天考场情况,如实填写《考场记录表》(见附表5),并交由总考官签字。

4.考核期间,每天考核结束后,由2名考务人员将考核结论表及其他有关记录送回保密室封存,并有签收记录。

5.省级中医药主管部门应组织考务人员将考生考核结论表及时、准确录入计算机系统,录入完成后及时将考核结论表密封归档。

附表1-1

常用中药考核目录

说明:共计244种,摘自《传统医学出师考核和确有专长考核大纲(试行)》,略有删减。

一、解表药(22种)

功效分类

药 名

发散风寒

麻黄、桂技、紫苏、荆芥、防风、香薷、羌活、白芷、

细辛、辛夷、生姜、藁本、苍耳子

发散风热

薄荷、蝉蜕、柴胡、葛根、牛蒡子、桑叶、菊花、

蔓荆子、升麻

二、清热药(36种)

功效分类

药 名

清热泻火

石膏、知母、栀子、芦根、天花粉、夏枯草、淡竹叶、

决明子

清热燥湿

黄芩、黄连、黄柏、龙胆草、苦参

清热解毒

金银花、连翘、大青叶、青黛、贯众、蒲公英、鱼腥草、射干、白头翁、穿心莲、紫花地丁、土茯芩、山豆根、

马齿苋

清热凉血

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紫草

清虚热

青蒿、地骨皮、白薇、银柴胡、胡黄连

三、泻下药(6种)

功效分类

药 名

攻下

大黄、芒硝、番泻叶

润下

火麻仁、郁李仁

峻下逐水

牵牛子

四、祛风湿药(10种)

功效分类

药 名

祛风寒湿

独活、木瓜、威灵仙、川乌

祛风湿热

秦艽、防己、豨莶草

祛风湿强筋骨

桑寄生、五加皮、狗脊

五、化湿药(6种)

功效分类

药 名

化湿

藿香、苍术、厚朴、砂仁、豆蔻、佩兰

六、利水渗湿药(12种)

功效分类

药 名

利水消肿

茯苓、薏苡仁、猪苓、泽泻

利尿通淋

石韦、萆薢、车前子、滑石、海金沙

利湿退黄

茵陈、金钱草、虎杖

七、温里药(8种)

功效分类

药 名

温里

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小茴香、丁香、高良姜、花椒

八、理气药(11种)

功效分类

药 名

理气

陈皮、枳实、香附、薤白、青皮、木香、川楝子、沉香、乌药、佛手、柿蒂

九、消食药(5种)

功效分类

药 名

消食

山楂、莱菔子、鸡内金、神曲、麦芽

十、驱虫药(3种)

功效分类

药 名

驱虫

使君子、苦楝皮、槟榔

十一、止血药(13种)

功效分类

药 名

凉血止血

小蓟、地榆、大蓟、槐花、侧柏叶、白茅根

化瘀止血

三七、茜草、蒲黄

收敛止血

白及、仙鹤草、血余炭

温经止血

艾叶

十二、活血祛瘀药(15种)

功效分类

药 名

活血止痛

川芎、延胡索、郁金、姜黄、乳香

活血调经

丹参、红花、益母草、牛膝、桃仁、鸡血藤

活血疗伤

土鳖虫、骨碎补

破血消癥

莪术、水蛭

十三、化痰止咳平喘药(22种)

功效分类

药 名

温化寒痰

白前、半夏、天南星、白芥子、旋覆花

清化热痰

川贝母、浙贝母、瓜蒌、桔梗、竹茹、天竺黄、前胡、海藻

止咳平喘

苦杏仁、百部、葶苈子、苏子、桑白皮、紫菀、款冬花、

枇杷叶、白果

十四、安神药(8种)

功效分类

药 名

重镇安神

磁石、朱砂、龙骨、琥珀

养心安神

酸枣仁、柏子仁、远志、合欢皮

十五、平肝息风药(12种)

功效分类

药 名

平抑肝阳

牡蛎、代赭石、石决明、珍珠母、刺蒺藜

息风止痉

牛黄、钩藤、天麻、地龙、全蝎、僵蚕、蜈蚣

十六、开窍药(3种)

功效分类

药 名

开窍

冰片、石菖蒲、苏合香

十七、补虚药(36种)

功效分类

药 名

补气

人参、黄芪、白术、甘草、西洋参、党参、山药、

太子参、白扁豆、大枣、蜂蜜

补阳

鹿茸、杜仲、续断、菟丝子、淫羊藿、巴戟天、补骨脂、肉苁蓉、益智仁

补血

当归、熟地黄、白芍、阿胶、何首乌

补阴

北沙参、麦冬、龟甲、鳖甲、百合、天冬、石斛、玉竹、枸杞子、黄精、女贞子

十八、收涩药(14种)

功效分类

药 名

固表止汗

麻黄根、浮小麦

敛肺涩肠

五味子、乌梅、诃子、肉豆蔻、赤石脂

固精缩尿止带

山茱萸、桑螵蛸、海螵蛸、莲子、芡实、金樱子、椿皮

十九、攻毒杀虫止痒药(2种)

功效分类

药 名

攻毒杀虫止痒

硫黄、蛇床子

附表1-2

中医外治技术考核目录

说明:本表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中医医疗技术目录》制定。

技术类别

技术名称

必考项

选考项

针灸类

技术

毫针技术、头针技术、耳针技术、腕踝针技术、三棱针技术、皮肤针(梅花针)技术、皮内针技术、电针技术、隔物灸技术、悬灸技术、三伏天灸技术、天灸技术、温针灸技术、刮痧技术、拔罐(留罐、闪罐、走罐)技术、刺络拔罐技术、刮痧拔罐技术、穴位敷贴技术、中药热熨敷技术、药罐技术、针罐技术

腹针技术、手针技术、芒针技术、鍉针技术、穴位注射技术、埋线技术、平衡针技术、醒脑开窍技术、靳三针技术、浮针技术、贺氏三通技术、鼻针技术、口唇针技术、子午流注技术、灵龟八法技术、飞腾八法技术、麦粒灸技术、热敏灸技术、撮痧技术、放痧技术、中药冷敷技术、中药湿敷技术、中药熏蒸技术、中药泡洗技术、中药淋洗技术、砭石治疗技术、蜂针治疗技术、割治技术、眼针技术、火针技术、雷火灸技术、脐疗技术

中医微创类

技术

针刀技术

水针刀技术、刃针技术、铍针技术、带刃针技术、钩针技术、长圆针技术、拨针技术、火针洞式引流技术、烙法技术

推拿类

技术

皮部经筋推拿技术、关节运动推拿技术、关节调整推拿技术、经穴推拿技术、膏摩技术、小儿推拿技术

导引技术、器物辅助推拿技术、耳鼻喉擒拿技术、揉抓排乳技术、脏腑推拿技术、啄法技术

骨伤类

技术

骨折整复技术、夹板固定技术、练功康复技术、理筋技术、脱位整复技术

石膏固定技术、骨外固定支架技术、牵引技术

肛肠类

技术

痔结扎技术、注射固脱技术、中药灌肠技术、枯痔技术、挂线技术

中药点蚀技术、药线(捻)引流技术

中医外科类技术

中药湿敷技术、中药泡洗技术、中药熏蒸技术、药线(捻)引流技术

三棱针技术、皮肤针(梅花针)技术、中药点蚀技术、火针洞式引流技术、烙法技术、割治技术、中药冷敷技术、中药淋洗技术

附表1-3

申报及考核的疾病名称与分类目录

说明:1.本表参照GB/T 15657-1995制定,标记“*”的病种临床较不多见,不列入抽考范围;2.所申报的中医药技术为中医非药物疗法的,标记“#”的病种不列入抽考范围;3.所申报的病证范围为某个科,且申报的中医药技术为中医非药物疗法的,以下类别的病种不纳入抽考范围:内科的虫病类,外科的其他病类,妇科的妊娠病类,儿科的新生儿病类、儿科虫病类,眼科的外伤眼病类。4.本表所列病种仅做为申报及考核使用,不做为中医(专长)医师执业范围依据,实际执业范围以其所报专科及类别为准。

一、内科病

(一)肺系病类

咳嗽病   肺痿病 #肺痈病  哮病  喘病  #肺胀病  肺痨病  

咯血病   鼻衄病  失音病

(二)(二)心系病类

心悸病  胸痹心痛病 心衰病  不寐病  多寐病  健忘病  癫

狂病  痫病 痴呆病   抽搐病      

(三)脾系病类

胃脘痛病  胃痞病  吐酸病  反胃病   呕吐病   呃逆病   嘈

杂病   #噎膈病   腹痛病   腹胀满病  泄泻病   吐血病   便血病  齿衄病  紫癜病   痰饮病   #悬饮病   #溢饮病   #支饮病   便秘病  

(四)肝系病类

胁痛病  黄疸病  萎黄病 积聚病  臌胀病  头痛病   眩晕病  

中风病  痉病  厥病  郁病   #瘿病  胆胀病      

(五)肾系病类

水肿病    热淋病    石淋病    气淋病    血淋病   膏淋病  

劳淋病   乳糜尿病   #尿浊病   尿血病   遗尿病   癃闭病  关格病   肾衰病   腰痛病   遗精病   早泄病   阳萎病 耳鸣、耳聋病

(六)外感热病类

感冒病  时行感冒病   外感高热病   #风温病   #风温肺热病  #春温病 #暑温病 中暑病   #湿温病   #湿阻病  #伏暑病 #秋燥病 大头瘟病   烂喉痧病 疫毒痢病 太阳病 少阳病 阳明病 太阴病 少阴病  厥阴病   痢疾病   疟疾病   霍乱病

(七)BNC 虫病类

蛔虫病 姜片虫病 绦虫病 血吸虫病 钩虫病 丝虫病 蛲虫病囊虫病

(八)内科瘤病癌病类

内科瘤病 内科癌病

(九)内科其他病类

#内伤发热病  虚劳病  痿病  汗病  痛风病  消渴病  风湿痹病   尪痹病  骨痹病  肌痹病  面痛病  面瘫病  颤病  厥脱病   #脱病    #闭病  肥胖病   #中毒病  #脚气病

二、外科病

(一)疮疡病类

疖病   颜面疔疮病  手足疔疮病  红丝疔病  烂疔病  疫疔病   痈病   丹毒病  发病   有头疽 发颐病   流注病 无头疽病        走黄病  内陷病  瘰疬病    痈病   流痰病    臁疮病   褥疮病 脱疽病   青蛇毒病    股肿病   痰毒病          

(二)乳房病类

乳头破碎病  乳痈病  乳发病  乳痨病  乳癖病  乳疬病  乳漏病  乳衄病  乳核病  乳疽病  粉刺性乳痈病

(三)男性前阴病类

子痈病   子痰病   囊痈病 脱囊病   阴茎痰核病   血精病  精浊病   精癃病

(四)皮肤病类

热疮病  蛇串疮病  疣病  黄水疮病  登豆疮病  癣病  紫癜风病  白庀病  天疱疮病  面游风病  粉刺病  酒齄鼻病  油风病  猫眼疮病   瓜藤缠病   红蝴蝶疮病  皮痹病   湿疮病  火赤疮病  顽湿聚结病  药毒病  瘾疹病  土风疮病  摄领疮病  风瘙痒病  风热疮病  狐惑病  *流皮漏病  白驳风病  黧黑斑病   *蟹足肿病    *麻风病  疥疮病  鸡眼病   胼胝病   淋病  *梅毒病

(五)肛肠病类

悬珠痔病   息肉痔病   肛裂病   肛痈病   肛漏病  脱肛

病  肛门湿疡病   痔病   内痔病   外痔病  混合痔病

(六)外科瘤病癌病类

气瘤病   血瘤病   肉瘤病   筋瘤病  骨瘤病   脂瘤病  石瘿病  乳癌病  *肾癌翻花病   锁肛痔病

(七)外科其他病类

疝气病  肠痈病  水火烫伤病   冻疮病  *破伤病病 毒虫咬

伤病   毒蛇咬伤病   蜈蚣螫伤病   蜂螫伤病   蝎螫伤病   狗咬伤病

三、妇科病

(一)月经病类

月经先期病   月经后期病    月经先后无定期病   月经过多病  月经过少病   经期延长病   痛经病   #经间期出血病   闭经病    崩漏病  经行乳房胀痛病    #经行发热病   经行头痛病  #经行眩晕病 #经行身痛病    #经行口糜病   #经行风疹块病   #经行吐衄病    经行泄泻病   #经行浮肿病   #经行情志异常病   绝经前后诸病

(二) 带下病类

带下病

(三) 妊娠病类

妊娠恶阻病   妊娠腹痛病   胎漏病   胎动不安病   滑胎病    子悬病 *子瘖病  子嗽病  子淋病  胎萎不长病  胎死不下病  子烦病  子肿病  子满病  子晕病  子痫病  *转胞病  *难产病  胞衣不下病   *孕痈病

(四) 产后病类

产后血晕病产后血崩病产后痉病产后腹痛病产后恶露不绝病  产后恶露不下病  产后大便难病  *产后遗粪病  产后发热病 产后汗病 产后身痛病   产后缺乳病   #产后乳汁自出病   产后小便不通病   #产后小便频数病  #产后小便淋沥病 *产后尿血病  产后遗尿病    *交肠病

(五)妇科其他病类

妇科瘤病   妇科癌病   癥瘕病   阴挺病   脏躁病  不孕病     #阴痒病  #阴疮病  *阴吹病  热入血室病

四、儿科病

(一)新生儿病类

胎黄病   赤游丹病   脐风病   脐湿病   脐血病   脐突病

(二)儿科时行病类

小儿感冒病   #奶麻病   风痧病   丹痧病  痄腮病  #顿咳病   小儿疫毒痢病   疰夏病  #夏季热病  麻疹病  水痘病

*白喉病   小儿手足口病

(三)儿科杂病类

小儿咳嗽病  #肺炎喘嗽病   哮喘病   鹅口疮病   #小儿口疮病   #小儿乳蛾病   厌食病   积滞病   疳病  小儿呕吐病  小儿腹痛病 小儿泄泻病  小儿脱肛病  小儿痫病   惊风病  急惊风病  慢惊风病  五迟、五软病  #佝偻病  #小儿痿病  *五硬病  #解颅病  尿频病  小儿遗尿病   小儿水肿病   夜啼病  #小儿紫癜病   小儿汗病

(四)儿科虫病类

小儿蛔虫病    小儿绦虫病    小儿钩虫病    小儿蛲虫病    

小儿姜片虫病    小儿血吸虫病    小儿丝虫病   小儿囊虫病

(五)儿科瘤病癌病类

儿科瘤病   儿科癌病

四、眼科病

(一)胞睑病类

针眼病   胞生痰核病   椒疮病  沙眼病   粟疮病   睑弦赤烂病 风赤疮痍病  胞肿如桃病  胞虚如球病  上胞下垂病  胞轮振跳病  目劄病  睑内结石病  眼丹病  胞睑外翻病  胞肉粘轮病  倒睫卷毛病

(二)眦病类

冷泪病   漏睛病   漏睛疮病   赤脉传睛病   胬肉攀睛病

(三)白睛病类

暴风客热病  天行赤眼病   天行赤眼暴翳病  金疳病  火疳病   白睛青蓝病   白涩病   白睛溢血病   时复病

(四)黑睛病类

聚星障病   花翳白陷病   凝脂翳病   黄液上冲病   蟹睛病    混睛障病   风轮赤豆病   白膜侵睛病   赤膜下垂病   血翳包睛病  宿翳病

(五)瞳神病类

瞳神紧小病  绿风内障病  青风内障病   圆翳内障病  胎患内障病  云雾移睛病   暴盲病  视瞻昏渺病  青盲病  高风雀目病  视直如曲病  血灌瞳神病

(六)外伤眼病类

异物入目病  振胞瘀痛病  物损真睛病   惊震内障病  撞击伤目病  电光伤目病   酸碱伤目病   热烫伤目病

(七)眼科瘤病癌病类

眼科瘤病   眼科癌病

(八)眼科其他病类

疳积上目病   目偏视病   辘轳转关病  眉棱骨痛病  鹘眼凝睛病   突起睛高病   神水将枯病   目痒病   近视病   远视病   老视病

六、耳鼻喉科病

(一)耳病类

耳疖病  耳疮病  耳壳流痰病   断耳疮病  耳胀、耳闭病  脓耳病  暴聋病   久聋病   耳眩晕病    异物入耳病    耵耳病    聋哑病  耳根毒病   脓耳口眼㖞斜病   黄耳伤寒病

(二)鼻病类

鼻疔病  鼻疳病  鼻塞病   鼻槁病   鼻鼽病  鼻渊病  鼻息肉病  鼻损伤病  *异物入鼻病

(三)咽喉病类

乳蛾病   喉痹病   喉痈病   *颌下痈病 *上颚痈病  喉癣病  喉瘖病   急喉风病   梅核气病   异物梗喉病

(四)口齿病类

牙痛病   牙痈病   牙齩痈病   牙宣病   飞扬喉病  口疮病   口糜病   唇风病   骨槽风病   龋齿病

(五)耳鼻喉瘤病癌病类

口舌痰包病   喉瘤病 *耳蕈病   咽喉菌病   咽菌病  喉菌病  舌癌病

七、骨伤科病

(一)骨折病类

骨折病

(二)脱位病类

脱位病

(三)伤筋病类

伤筋病  项痹 肩痹  腰痛病  膝痹  落枕病  漏肩风病

(四)损伤内证病类

头部内伤病  胸部内伤病  腹部内伤病  损伤出血病  损伤疼痛病  伤后发热病   损伤昏厥病  伤后癃闭病  损伤痿软麻木病  损伤眩晕病 损伤喘咳病

(五)创伤病类

创伤病

(六)骨伤科瘤病类

骨伤科瘤病

以上分享的内容,由医学教育网小编搜集整理,如果您觉得对您有所帮助,可以分享给朋友。想了解更多医学考试信息、复习资料、备考干货请关注医学教育网。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中医专长-超值精品班

2022年新课

1880

查看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
您有一次专属抽奖机会
可优惠~
领取
优惠
注:具体优惠金额根据商品价格进行计算
恭喜您获得张优惠券!
去选课
已存入账户 可在【我的优惠券】中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