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医外科疾病的诊断必须由相关专业人员做出。
2、大多数疾病都能明确诊断,下一步的工作就是辨证,也必须由专业人员做出。通常中医外科疾病的辨证除了传统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外,还有其独特的辨证方法,现分述如下:
⑴辨阴证阳证:
如果急性发病,皮肤红赤焮热,肿胀呈高肿突起状,根盘收束,肿块软硬适度,疼痛剧烈拒按,病位多在皮肤肌肉,脓质稠厚,溃疡肉芽红活润泽,病程比较短者,则为阳证。本证初期常伴形寒发热、口渴、纳呆、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溃后渐消,舌红苔黄脉有余,预后易消、易溃、易敛,多顺。
如果发病缓慢,皮肤苍白或紫暗、或皮色不变,皮温凉或不热,肿胀呈下塌或下陷状,根盘散漫,肿块坚硬如石或柔软如绵,疼痛和缓、隐痛、不痛或酸麻,病位以血脉、筋骨为主,脓质稀薄,溃疡肉芽苍白或紫暗,病程比较长者,则为阴证。本证初期无明显症状,或伴虚寒症状,酿脓时有虚热症状,溃后虚象更甚,舌淡苔少脉不足,预后难消、难溃、难敛,多逆。
⑵辨部位:发于上部如头面、颈项、上肢等,多为风温风热,发病来势迅猛,如头面部疖、疔、痈、油风等;发于中部如胸腹、胁肋、腰、背,多为气郁、火郁,发病与情志因素有关,如乳房肿物、缠腰火丹等;发于下部如臀、前后阴、腿、胫、足等,多为寒湿、湿热,发病缓慢、缠绵、易反复,如臁疮、脱疽等。
⑶辨经络:人体有十二经络,气血有多有少。其中胃经、大肠经为多气多血之经,发病以实证居多,疮疡易溃、易敛,治疗主要以行气、活血为主;小肠经、膀胱经、心包经、肝经为多血少气之经,发病多凝滞必甚,外发较缓,治疗以破血、补托为主;三焦经、胆经、心经、肾经、肺经、脾经为多气少血之经,发病多气结必甚,收敛较难,治疗以行气、滋养为主。
⑷辨局部:中医外科最具有特色的辨证就是局部辨证。其主要内容有辨肿、辨痛、辨痒、辨脓、辨溃疡、辨出血等内容。
① 辨肿:肿而色红,皮薄光泽,焮热疼痛为火邪所致;肿而不硬,皮色不泽,不红不热,常伴酸痛为寒邪所致;漫肿宣浮,游走不定,不红微热,轻微疼痛为风邪所致;肿而皮肉重垂胀急,深按之如烂棉不起,浅则光亮如水疱,破流黄水,浸淫皮肤为湿邪所致;肿势或软如棉馒,或硬如结核,不红不热为痰邪所致;肿势皮紧肉软,不红不热,常随喜怒消长为气郁所致;肿势坚硬如石,或边缘有棱角,形如岩突,不红不热则为郁结所致;肿而胀急,色初暗褐,后转青紫,逐渐变黄消退为瘀血所致。
②辨痛:皮色焮红,灼热疼痛,遇冷则痛减为热邪所致;皮色不红不热,酸痛,得温痛缓为寒邪所致;痛无定处,忽彼忽此,走注甚速为风邪所致;攻痛无常,时感抽掣,喜缓怒甚为气郁所致;肿势胀急,痛无止时,如有鸡啄,按之中软应指为化脓;初起隐痛,微胀,微热,皮色暗褐,继则皮色青紫而胀痛为有瘀血之邪。
③ 辨痒:全身作痒,走窜无定,抓破血溢,随破随收,不致化腐,多为干性,为风胜所致;遍体作痒,浸淫四窜,黄水淋漓,易沿表皮蚀烂,越腐越痒,多为湿性,或有传染性,为湿胜所致;皮肤瘾疹,焮红灼热作痒,或只发于暴露部位,或遍布全身,甚则糜烂滋水淋漓,结痂成片,常不传染,为热胜所致;如果浸淫蔓延,黄水频流,状如虫行皮中,其痒尤甚,最易传染,为虫淫所致;如果皮肤变厚、干燥、脱屑、作痒,很少糜烂滋水,为血虚所致。
④辨脓:运用按触等不同方法辨脓之有无。按之灼热痛甚,肿块已软,指起即复,脉数为有脓;按之微热,痛热不甚,肿块仍硬,指起不复脉不数为无脓。
⑤ 辨麻木:有一些疾病常伴有麻木,如疔疮、有头疽,出现坚肿色褐,麻木不知痛痒,伴全身症状,为毒邪炽盛所致;麻风病出现患部皮肤增厚,麻木不仁,不知痛痒,为气血失和所致;脱疽出现患肢麻木冷痛,为脉络阻塞所致。
⑥ 辨肿块、结节:如出现肿块,应注意其大小、形态、质地、活动度、位置、界限、疼痛、内容物等,以判断病情。如结节疼痛,应考虑感染;生长缓慢,不红不肿,可能为良性结节;原因不明,增长较快,应尽早手术,并行病理检查。
⑦辨溃疡:溃疡红活鲜润,脓液稠厚黄白,腐肉易脱,为阳证溃疡,其新肉易生,疮口易收,预后良好。如溃疡色泽灰暗,脓液清稀,或时流血水,腐肉不易脱,为阴证溃疡,其新肉不生,疮口难敛,预后不良。
⑧辨出血:出血有多种形式,在中医外科学中,最关注的是便血、尿血。便血时,如出现柏油样黑便,为远血,病变在上消化道;如血色鲜红,为近血,病变在直肠、肛门。尿血时,如伴有疼痛发作,或疼痛后出现血尿,多为肾、输尿管结石;如终末出现血尿,可能为膀胱、尿道结石;如全程无痛血尿,呈间歇性,可能为肾肿瘤;如持续性或间歇性无痛肉眼血尿,可能为膀胱肿瘤;如血尿鲜红,有外伤史,为外伤所致;如血尿伴尿频、尿急、尿痛,多为感染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