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中医理论 > 中医诊断 > 正文

恶寒发热的中医诊断概要!

恶寒发热是指自觉怕冷,同时又觉身热者。多见于外感病初期,六淫之邪侵袭于肌表,邪热抗争,卫阳阻遏,故见恶寒发热。

鉴别诊断

太阳中风证:恶风发热,自汗,脉浮缓。多见于冬春二季。

表寒证:寒邪束表,恶寒发热,兼有身痛,无汗而喘。脉浮紧,多见于冬季。

表热证:外感热邪,微恶寒,发热口渴,咽赤痛。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多见于春季。

暑热证:暑邪伤表,身热恶寒,汗多大渴,胸闷烦躁,小便短赤。舌红苔少津,脉洪大。多于见于夏暑之季。

湿燥证:见于初秋之际,微恶风寒,发热重,头痛,少汗,咳嗽少痰,或痰中带血丝,咽干鼻燥,口渴咽痛。舌红苔白,右脉数大。

凉燥证:多见于深秋之际。发热轻,恶寒重,头痛,无汗,鼻寒流涕,咽干,唇燥较裂,咳嗽痰少而粘,或咳嗽痰稀。舌干苔白,脉细数。

表湿证:恶寒发热,头胀痛,胸闷恶心,口不渴,无汗,身重困倦,小便清长。舌苔白滑,脉濡或缓。多见于春夏之际。

风水证:恶寒发热,兼有眼睑浮肿,肢节酸重,小便不利,咳喘。舌苔薄白,脉浮滑。多发于冬春二季。 疮疡初期:恶寒发热,局部皮肤有红肿,热痛,兼有头晕,食欲不振,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苔白腻或薄黄,脉滑数。

阳盛格阴证:肢冷,烦渴喜冷饮,胸中烦热,腹部扪之灼热,咽干口臭,溲黄便结。舌红苔黄,脉沉伏。

厥阴病证:四肢厥冷,心中灼痛,躁扰不安,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

鉴别要点

恶寒兼发热是外感表证的主要症状之一。由于六淫致病各有其特点,故证候表现各异,如表寒证恶寒较重,发热轻;表证热恶寒较轻,发热重;太阳中风证恶寒发热均轻;暑热证、秋燥证有明显的季节性,兼有暑邪与燥邪致病的特点;表湿证俱有湿阻的特征;风水病与疮疡初期由于表邪未去,则亦见恶寒发热,但不能概为表证。阳盛格阴证与厥阴病症虽然寒热并见,但病位在里,前者属于真热假寒证,后者属于上热下寒证,有别于表证之恶寒发热。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4课程

3980

详情>>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