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阳虚衰型水肿的施治要点是中医内科会涉及的内容,为了帮助大家了解,医学教育网为大家搜集整理如下:
1.症状
面浮足肿,反复消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劳作后或午后加重,伴脘腹胀满、纳减、食少、面色萎黄、白、神倦乏力、尿少色清、大便或溏,身倦肢冷,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滑或白腻,脉沉缓或沉弱。
2.证候分析
脾气亏虚,水液运行失常:中阳不振,健运失司,气不化水,以致下焦水邪泛滥,故身肿,腰以下尤甚,按之凹陷不起。湿为阴邪,其性粘滞,劳累后更易损伤于脾,其肿反复消长,故劳后或午后加重。脾虚运化无力,故脘闷纳减,腹胀便溏。脾虚则面无华色,阳不温煦,故面色萎黄、白,神疲肢冷。阳不化气,则水湿不行而小便短少。舌淡,苔白腻或白滑,脉沉缓或沉弱是脾阳虚衰,水湿内聚之征。
3.治法
温运脾阳,以利水湿。
4.方药治疗
可用实脾饮。方中干姜、附子、草果,温阳散寒;白术、茯苓、炙草、姜枣健脾补气;大腹皮、茯苓、木瓜利水去湿;木香、川朴、大腹皮理气,气行则水行。如气短声弱,气虚甚者,可加人参、黄芪健脾补气。若小便短少,可加桂枝、泽泻,以助膀胱化气行水。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知识请关注医学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