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知识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公共卫生知识 > 流行病学 > 正文

因果推断标准的发展

——●●●聚焦热点●●●——

查分预约> 有奖猜分> 考后关注>

因果推断标准的发展:

(一)病因推断标准的发展:

1. Henle-Koch原理(1882)它作为病因推断标准的第一个里程碑,是由Henle(1840)首先提出,Koch后来扩展形成的。原始有4条:

(1)在相应疾病患者中总是能检出该病原体(必要病因)。

(2)在其他疾病的患者中不能检出该病原体(效应特异性)。

(3)能从相应疾病患者中分离到该病原体,传过几代的培养物能引起实验动物患相同疾病(充分病因)。

(4)能从患该病动物中分离到相同病原体。有的书中表达为前3条。

Koch补充说:即使某传染病不能传给动物医学教育|网整理,但只要病原体有规律的和排他性的存在(原理(1)、(2)条),就能证实因果联系。该原理应用于传染病。

2.美国吸烟与健康报告委员会提出标准(1964)它作为病因推断标准的第二个里程碑,包括5条:

(1)关联的时间顺序。

(2)关联的强度。

(3)关联的特异性。

(4)关联的一致性或可重复性。

(5)关联的连贯性或合理性(与现有理论知识的吻)。

Hill因果关系标准(1965)有8条,是上一种标准的精细化;增加条目有3条:(1)剂量-反应关系,(2)生物学可能性,(3)实验证据。“生物学可能性”与上面的“关联的连贯性”基本雷同。

3.“关联的特异性”标准应当放弃:从多因多果的观点看,特异性是错误的。

4.广义的“关联”理解广义的关联可包含相关的不同表现形式,如反映“剂量-反应关系”的积差相关或等级相关,以及反映“分布一致性”的生态学相关,而狭义的关联仅指分类(资料)相关。因此,多条关联强度的标准可以合并。

(二)防治效应推断标准的发展:

从实验设计上大致可分成三个阶段:

1.单纯时间前后的临床病例观察:指对处理前后比较或仅对处理后的单个或少数病例的临床观察医学教育|网整理,尤其是在传统医学的临床观察中。

2.多病例的分组比较观察:指有处理组与比较组的临床观察。18世纪G. Berkeley提出对照临床试验的观点。

3.随机化对照临床试验:严格意义上的对照组(控制组)必须涉及随机分配,一般认为B. Hill是随机化对照试验(RCT)之父。他设计的链霉素治疗肺结核效果评价方案,于1946年由英国医学研究会实施。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